应该开始想象,一个具有应用链的多链时代了
跨链这件事,似乎又开始被提及。
不过,与 2019 年炒作不同的是,现在的链,确实有跨的需求。
对于玩家来说,以太坊的性能问题无需赘述,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贵族链」三个词的概括足够精辟。
于是开始出现解决方案,但梳理了一下目前的现状,发现跨链依然有需求,因为多链似乎是必然。
从扩容角度看多链
首先看以太坊的现状。
一切为了扩容,Layer-2 解决方案基本被认定为了最优先级。
然而,DeFi 应用十分依赖应用间的组合性,但二层网络间的跨域交互现在仍是一个未被解决的难题。当然也已经有像 Celer Network 这样的团队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
但从现在的二层趋势看,最终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龙头 DeFi 项目抱团迁入同一个通用二层网络中,随后生态围绕龙头项目继续拓展。但单一二层网络的吞吐量最终也是无法满足高速扩张的 DeFi 用户群体的。
这给了多链一个前提。
于是我们看到了 Solana、Near、Avalanche,甚至 BSC。这些先后出现的公链,不管是否支持 EVM,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支持以太坊的跨链。
Solana 有「虫洞」跨链桥,Near 有「彩虹」桥,BSC 有网关。
Placeholder 合伙人 Chris Burniske 近日发推称,现在多链形态的实现让我想起了 16/17 年时的 PoS。人们正在意识到多链是未来的方向,虽然大规模实现还需要一些时间。
而多链时代,并不是只有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公链才能存在,还可以有新的模式,比如应用链。
应用链的出现逻辑
想以一台宇宙电脑带领人们从 Web2 跨越到 Web3 似乎已经不太现实,多链共存已成必然趋势。Polkadot 和 Cosmos 作为跨链的龙头,不光想用跨链解决扩容的问题,更多的是为 Web3 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应用实现思路——应用链。
在讨论未来应用实现方式前,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链上应用的发展史。比特币作为第一个链上去中心化应用,打开了 Web3 创新开发的新思路。
随后人们分叉比特币代码库,针对比特币的不足进行支付型链上应用的创新。然而由于比特币的架构设计僵化、拓展性欠佳,限制了其在非支付型应用上创新的空间。且在那时,不同链间无法交互,应用间完全没有可组合性。
随后出现了以智能合约实现链上应用的以太坊,智能合约极大降低了链上应用的开发成本及门槛,且合约间可以随意交互。人们无需花费精力在底层通信网络、共识协议,只需完成上层应用逻辑即可。
随着技术的进步,性能远超以太坊的新一代智能合约公链为开发者们提供了更优的基建备选,各种跨链桥让以太坊的资产能够无缝跨域穿梭。当然,在 Polkadot 的 Substrate 以及 Cosmos 的 Cosmos SDK 的全新技术框架下,开发者还可以为应用快速低门槛地定制一条专属的区块链,在通用跨链通信协议 IBC 的帮助下,同一框架下的链与链间交互也不再是问题。
从分叉比特币到智能合约再到应用链,应用创新的方式在不停迭代,智能合约与应用链绝非对立关系,应用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以智能合约实现应用
根据 Electric Capital 2020 年开发者报告显示以太坊月活跃开发者在过去三年内增长了 215%,并在 2020 年年底达到了 2325 名月活开发者,远超比特币社区(361 名月活开发者)。在 2325 名以太坊开发者中有 925 名活跃在 DeFi 领域。
图片来源:Electric Capital Developer Report (2020)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2019 年第三季度与 2020 年第三季度相比以太坊开发社区人数增量最大,远超其他技术社区,波卡技术社区增长也是极为可观,其他技术社区几乎维持不变。从活跃开发者人数来看以太坊活跃开发者总活跃人数超出其他技术社区活跃人数总和。
活跃的技术社区造就了丰富的应用生态。据 State of the Dapps 统计,截止 2021 年 2 月,以太坊去中心化应用达到 2579 个。
以太坊的平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让以太坊智能合约生态形成正螺旋式发展。首先,开发者更愿意在以太坊上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开发,成熟的基建及生态让在以太坊上应用能够有更多的交互选择,更丰富的交互可能意味着应用场景的无限想象空间,尤其像 DeFi 类极看重可组合性的应用。同时,以太坊的网络效应也让 Solidity 语言更加受到开发者的欢迎。其次,从用户角度来看,以太坊提供了全方位的应用选择,用户只需与以太坊单一网络交互即可满足所有需求。用户的增加反向吸引了更多开发者的进入。从资本角度来,资本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低的成熟生态,以太坊孵化出的优质资产不计其数,这也让越来越多的资本围绕在以太坊生态的周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智能合约实现的应用能够享受到底层公链的安全保证,但同一系统内的应用需要共享有限的计算处理资源,这也是智能合约公链的性能瓶颈所在。与此同时,这也限制了 Web3 应用的多样性。由于链上资源有限,活跃的应用仅限于能够产生赚钱效应的 DeFi 应用,其次由于成本过高,这些应用只能为有大量本金的大户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本就没有什么用户的非 DeFi 应用被更加边缘化,没有大量本金的散户也无法参与到 DeFi 这场造富游戏中。
同时,为了保护处理逻辑可验证性,智能合约平台通常不允许智能合约进行升级,原因在于开发者单方面修改智能合约会破坏可验证的公平性。这也就让智能合约的治理成为了去中心化应用的另一个瓶颈。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智能合约属于"一刀切"式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智能合约应用需要根据底层框架进行妥协,开发者无法完全实现特定的应用需求,例如有些应用需要特定的共识协议、虚拟机或治理环境,这些是智能合约公链无法满足的。
以应用链实现应用
相较于智能合约,应用链的可选择性就要丰富多了。不管是 Cosmos 的 Cosmos SDK 还是 Polkadot 的 Substrate 都为开发者提供了模块化框架,开发者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定制或替换各模块为应用打造专属的区块链。
从性能角度看,Cosmos SDK 及 Substrate 的应用链都能达到上千 tps,也就是说单一应用可以独享 100 倍以太坊性能的处理能力。同时,应用链支持智能合约,也就是说开发者可以以极低的门槛开发一条智能合约应用链,对于适合以智能合约实现的应用可以部署在智能合约应用链上。从交互角度来,IBC 通用跨链协议将同时支持 Cosmos 及 Substrate 应用链,让以这两个框架搭建的应用链可以无缝交互。在跨链桥的支持下,应用链与其他公链的交互也将不存在问题。从安全角度来看,Polkadot 网络实行共享安全模式,Substrate 链在拍得平行链插槽的情况下即可加入到 Polkadot 的系统中共享中继链的安全,Cosmos 在未来也将实行安全共享模式。从治理层面来看,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治理模块,并且应用链支持链上治理,且不分叉升级,让协议迭代变得透明高效。
同时,Polkadot 生态的 Acala 以及 Cosmos 生态的 Ethermint 都是 EVM 兼容的应用链,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可以无缝部署在应用链上后与多链生态进行交互。
对于 Polkadot 技术社区来说,虽然 Substrate 使用 Rust 语言,语言的高门槛导致开发者稀缺,但看好应用链及 Polkadot 生态的资本层出不穷,这也让许多开发者愿意投身于 Rust 社区中重头开始。截止撰稿时,波卡社区已经有 385 个项目在茁壮成长。Cosmos 生态中也不乏像 OKEx Chain 以及 Binance Chain 的支持。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