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互联网 : 信息革命
人们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他们要重新以采集信息为生,尽管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Marshall McLuhan
我们这个世界,总是被一群深刻且偏执的极客们所推动前行。林乐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中科院物理学博士,他曾在《应用物理快报》等前沿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也曾深交所攻读金融学博士后。这些多元化背景,赋予了他极强的商业嗅觉和敏锐度,这是把握住机会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时代浪潮中,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往往并非同一人,但林乐希望自己两者兼具,如果只能选其一,那应该是后者。深交所任职期间,林博士已然意识到科技的驱动将为金融业带来颠覆式发展,并亲自参与推动多项资本市场金融创新落地,其中就包括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这一重大历史命题。2015年,当接触并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后,他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实现理想的信息技术,同时深感金融领域存在巨大创新空间,于是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1
我们对信息的认知
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人类社会有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信息居然是免费的。
信息发展的B面
是的,我们早已习惯从不同渠道无偿获取各种信息。家人、朋友、同事、报纸、电视、互联网,信息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绝大多数情况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获取,从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我们把信息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非常奇怪。
首先,人类社会的各类资源都是有价值评估体系的。比如劳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学历、能力、工龄、工作经历等因素,评估其市场价格,即便有些劳动者由于年龄、环境、疾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市场价值为零,我们也依然可以作出合理评估。但信息本身不存在这样一个体系,大部分信息免费,不是因为价值为零,而是没办法评判其价值。
其次,为了促使各类资源的社会化流通,我们搭建了各种交易市场,并以经济驱动来保证市场的繁荣。比如对土地资源的流转,就有专门的交易所对接供需双方,并通过市场调节价格,让土地流通起来。但信息的交换没有专门的市场环境,所谓中介交易所,我们买卖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背后的服务,谁也不会因为房产中介发布的二手房信息付费。
再者,为了保证各类资源的流通安全,我们制订了各项法律制度来保护供需双方的权利,以及提供审批仲裁机构来保障安全的有效性。但信息的流通也没有这样的安全背书,只有附加在其他资源之上才能获得保障。比如法律并不保护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因虚假信息造成了社会危害或经济损失,才能得到赔偿。
总之,人类社会为其他资源建立的标准、体系、市场与安全,在信息身上统统不存在。
滞后与价值困境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完全没发挥出信息的真正价值,有效的与无效的、真实的与虚假的、有益的与有害的、价值高的与价值低的信息都混杂一起,在市场上肆意传播,虽然信息获取很容易,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但想找到“对”的信息非常困难,即使找到也经常无从判断可信度,就更不要提释放信息的价值了。
事实上,我们对信息的认知与建设,非常的迟钝和滞后,是典型的信息原始丛林。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直到1948年香农信息论的发表,关于信息的标准化才被建立起来,1961年才有经济学家创立信息经济学,而1970年信息不对称理论才问世,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才颁给和信息相关的社会经济研究。所以到今天还没有来得及对信息进行全面的体系化建设,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由于信息不能透明、高效、安全的市场流通,而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困境,我们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
2
互联网三十年的努力
数据1.0时代的信息互联
互联网三十年的努力:数据1.0时代的信息互联
野蛮生长的年代
比如在金融信贷领域,由于信息体系建设的落后,导致风控对可信信息非常饥渴,审计,尽调,反欺诈,大数据分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而作为借贷方,为了能拿下资金,多本账目,注水包装,虚假经营数据,欺瞒收买尽调人员,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每一次风控补漏洞,都会提升相应成本,双方的各种信息博弈,最终反映在全行业的门槛不断提升,资金借贷越来越困难。
更要命的是,不仅主观恶意会增加成本,有时善意也是一样的结果。
比如注重商誉的商家为了与那些低劣假货竞争,不得不把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品牌、认证、背书、第三方担保等商誉方面,而不是全部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于是消费者花的高于产品本身的那部分溢出费用,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无法识别优质商家与低劣商家的信息而买单。
甚至也不仅在经济领域付出代价,媒体市场,劳动力市场,知识市场,包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隐形成本。
三十年未竟的目标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升信息流通效率,创造信息匹配价值,一代互联网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与尝试,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在门户时代,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网络化问题。大量信息被采集并搬到线上,消除信息壁垒,让信息可以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流通起来。
在搜索时代,主要解决的是信息标准化问题。大量信息被统一定义与规范,通过网络爬虫让用户能够找到精准信息。由于建立了标准,在这一时期,信息的价值开始突显,商业模式得以发展。
在社交时代,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市场化问题。通过社交关联建立供需双方的关系,让信息生产者找到信息消费者,同时不管是强社交还是弱社交,都部分解决了信任问题,信息开始真正流通。
在算法时代,主要解决的是信息智能化问题。海量的信息通过算法匹配到对应的人群,比之社交时代能够更加高效的让信息得以流通,并通过推送给大量需求方,以放大其价值。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建设,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捷与福利,但由于互联网天生的局限性,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信息问题,尤其是在信任、权属、隐私三方面,存在着几乎难以克服的难题。
在信任方面,互联网对信息的验证,包括真伪、版权等问题,主要通过权威背书来解决。但权威本身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带有一定的商业倾向。比如搜索引擎的医药信息。
在权属方面,互联网对所有权的保护,包括确权、授权等问题,主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解决,比如电商平台对商品所有权的保护。第三方平台由此而承担了大量人工成本,如担保,审计,核验等,这些成本会通过平台管理费形式由商家承担,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人工处理并不能保证及时准确,经常出现买卖纠纷,甚至诉诸法律仲裁。
在隐私方面,互联网无论对个人隐私还是商业隐私的保护都十分淡薄,主要靠自律。由于互联网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方式,大量数据集中在后台黑箱处理,几乎无法有效制约,因而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与私密性,这对于很多对信息安全有极高需求的行业如金融,几乎是致命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互联网都没能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的天生瓶颈,在未来也看不到任何改造的可行性。这可不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打破旧有思路,创立新的技术与方法,充分释放出信息深处隐藏的巨大价值。
这个能够掀起全新信息革命的技术就是:区块链。
3
区块链技术
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驱动力
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可以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账本数据库,区别于传统中心化的数据库,区块链每次数据读写都被网络中的节点所同步,同时为了奖励各个节点记录数据,系统设计了一套激励治理机制。
区块链技术通过一个计算过程的引入和存储冗余成本的增加,为价值链接提供可信环境。一个计算过程的引入,就是共识算法,它解决的是分布式一致性问题或说区块链底层信任的问题;存储冗余成本的增加,即原来只有一个中心记,现在是每个节点都记,多节点参与维护数据虽然造成存储成本的加大,但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也构建了数据流通的信任基础。
信任,正是后信息化时代价值重构的关键。
新的可信信使
如前所述,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难题,就集中在信任、权属及隐私保护这三个关键的问题上。而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正好满足这些需求。
区块链结合物联网等技术,就能从源头上解决数据采集、存储和交互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并通过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储存于多个节点上,维持全量不可篡改。其次,搭载Token-数字化权益凭证,可形成高效率的价值流通网络;通过智能合约-确定性的自动化执行协议,构建可靠有效的分配机制。此外,基于硬件层的SGX及软件层的可信计算,让数据可用但不可见,从而解决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区块链+智能合约+可信技术,可以彻底解决互联网一直未能解决的痛点,从而释放出信息的真实价值,让信息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其他社会资源一样,安全、透明、高效的进行市场流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区块链的技术红利尚未到来
客观来说,目前全世界范围都在区块链推广早期,没有一条链可以撑起一个市场。这是因为区块链在技术上、业务逻辑上和商业模式上都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技术红利与颠覆性的商业变革还远未到来。
在技术上,区块链行业存在着著名的不可得三角:效率,安全,公平,三者难以兼顾。第一代比特币和以太坊,注重安全和公平,但牺牲了效率,TPS都在100以下;第二代EOS依托DPoS共识算法,效率提升,TPS可以达到数千,却牺牲了公平与安全,很容易遭到攻击。这之间,需要达到平衡。
在业务上,如果想部署一个公链,节点要开放性的准入,应用要开放新的进入,这就需要激励体系,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国对激励体系的监管十分严格。比如在美国,Security token受sec监管,发行的token具有股权属性,走美国证监会这条路。而在中国,出于对市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考虑,采取的是硬性一刀切政策。因而,在没有激励机制的前提下,只有通过节点准入的方式,让高公信力的节点进来,构建开放性的许可链、联盟链。
在商业上,后信息化时代,随着IOT的落地(交通、能源、安防等),产业数字化已经开始,数据已经开始过剩,却一直缺乏刚需的应用场景。大量的数据上线,数据要流通才有价值,而流通就必须让需求方用起来。由于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的应用层产品不一样,做的是底层基础架构,就这需要对应用的行业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同时还能兼顾商业价值,这样的人才极为稀有。区块链诞生12年,落地应用寥寥无几,其背后不是没有原因。
与互联网遇到的技术瓶颈不一样,区块链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从理论上都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只有那些具备深远眼光、敢于冒险和足够坚韧的天才们,才能开创出一番新天地。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深远眼光、敢于冒险和足够坚韧的天才们,恰恰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
4
先驱者的新征程
数字2.0时代的价值互联
2016年,特朗普刚当选美国总统,英国意外的投票脱欧,互联网界正沉迷于共享经济,吃瓜群众的话题还是科比宣布退役时,一个叫林乐的福建人从深交所正式辞职,意气风发地投身到后信息化时代创新的浪潮中。
要么不做,要么All in
我们这个世界,总是被一群深刻且偏执的极客们所推动前行。林乐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中科院物理学博士,他曾在《应用物理快报》等前沿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而在深交所攻读金融学博士后期间,这些多元化背景,赋予了他极强的商业嗅觉和敏锐度,这是把握住机会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时代浪潮中,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往往并非同一人,但林乐希望自己两者兼具,如果只能选其一,那应该是后者。深交所任职期间,林博士已然意识到科技的驱动将为金融业带来颠覆式发展,并亲自参与推动多项资本市场金融创新落地,其中就包括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这一重大历史命题。2015年,当接触并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后,他发觉自己找到了真正实现理想的信息技术,同时深感金融领域存在巨大创新空间,于是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作为一个福建人,林博士有着八闽文化特有的开拓精神,敢想敢干,对技术趋势极度敏锐,抓住机会就all in其中。正是这些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极客聚集在周围。事实上,林博士创立能链科技4年来,团队从上到下早已拧成一股绳,这在科创公司中实属奇迹。
当然,从深交所辞职出来创业的人,大都留在金融领域,以做投资为主,像林博士这样出来投身科技行业的极少。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选择科技赛道,还是区块链?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区块链的理解就是炒币,拿个PPT就可以ICO,在市场上圈钱,很难有人在一片浮躁中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区块链技术对信息领域意味着什么。这对创业者的眼光、智慧和定力都是个考验。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对林博士的第一个考验是核心技术问题:著名的不可得三角。如何做到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效率不会降低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需要特别的核心算法。林博士带领团队开创性的研发了xPoA共识算法,实现了去中心化和交易效率的高效平衡,同时满足大规模商业落地的性能需求。这构成了底层协议的硬实力。
具体在围绕数据流通上,目前有三项技术:物联网兼容(存证数据,端到端全加密,非人工干预的录入),分布式数字身份,以及可信计算。而在可信计算领域,林博士团队于两个支路上并进,一个是基于硬件层的SGX解决方案,使用Intel芯片,并且代码贡献量在开源社区全球领先;另一个是基于软件层的安全多方计算,这是与国家电网团队和新锐创业团队联合协同研发,实现端到端的身份安全验证,及数据的可用但不可见。由此也可见团队的技术硬实力。
对林博士的第二个考验是业务架构问题:高公信力的节点。林博士研发并部署的第三代DTFN秉承开放理念,部署大量外部节点形成可信背书,其中包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深圳证券交易所、海南生态软件园、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中国科技大学、中伦律师事务所等二十多家机构,大幅提高其安全性与信任度,也为业务拓展实现规模效应奠定了基础。这构成了底层协议的软实力。
但仅有底层协议的软硬实力还远远不够。想要实现商业价值,必须落地应用,而这第三个考验也是最难的。
由于深厚的技术与金融双背景,林博士敏锐的认识到,各个行业对信息极度渴求,特别金融行业对可靠、可信、透明信息的要求,而区块链则是各类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跃迁的有力抓手。通过区块链可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林博士带领团队重点围绕能源、交通等领域,打破行业内部数据孤岛,实现业务体系的数字化整合,再结合金融场景,实现可信数据的进一步闭环转化。尤其是在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对资产运营信息强可信需求的金融场景,通过信息的可信、高效、安全流通,打破产融界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盘活存量资产,赋能重资产企业基于资产的有效融资。
林博士选择接受第三个挑战,并且已经形成平台级的金融闭环引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尊重传统但勇于创新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传统金融基于银行的资产评估、风险控制、合规要求已经形成森严体系,这对于未来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既是要求,也是藩篱。而区块链能够在资金端和资产端,有效建立信息流、交易流、现金流三流合一的产融结合新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产业的效率。
基于上述思路,林博士带领团队,将公司业务聚焦于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区块链解决方案,帮助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点亮数字商业;其二是依托区块链技术深耕金融领域,通过可信金融信息流通网络,面向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以及数字资产,提供平台级产品服务,点亮数字金融。
对于供应链金融,能链科技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比如地方国企等,为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最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协作,提供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于融资租赁,能链科技与上海融资租赁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构建融资租赁可信金融服务平台,为双边市场提供透明可信的交易环境,赋能融资租赁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有效监管工具。
对于数字资产,能链科技通过资产数字化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为优质资产提供可信的价值流通平台。这不仅使大量商业存量资产得以盘活,金融市场参与方也将更加丰富多元,其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也将发生质变。
资产证券化的新尝试
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中,年化8%以下(大国企融资),和年化15%以上的市场都比较多,而8%-15%中间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国内的ABS不能算是真正的ABS,而是个债权市场,没有AA或AA+很难融到资。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银行贷不到,融资租赁规模很小、成本高、效率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P2P模式在行业横行。
对于很多拥有零散资产(比如机器人,充电桩,卡车等)的企业来说,此类资产的尽调、投后等等成本太大,尤其是投后管理,需要每月派工作人员去各地查看资产状况,金融机构缺乏动力为企业提供服务。而能链科技通过区块链加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可信信息链接环境,将资产真实状况反馈给金融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穿透,并做到低成本的无人化投后管理。
林博士正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闭环体系,推动整个体系的革新,为此选择了在海南做试点。作为行业先行者,虽然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但回报也是巨大的。能链科技的起步比较早,如果规模效应达成的话,可信金融信息服务网络的API接入数必将行业领先,由此撬动万亿级的金融市场,并将影响力渗透到无限宽广的各行业数字化信息产业升级进程之中。
由区块链技术搭建的可信信息链接环境,并由此而诞生的全新商业体系,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商业底层逻辑的革新,它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可能远超上个时代,但总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信息化时代悄然落幕,创新者总是径直走向下个时代,点亮数字未来。
5
未来的数字2.0世界
“荒野里孤独的前行者,只为那一抹蓝光”,这是日本主流媒体对日籍学者赤崎勇,因发现蓝光二极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时的评价。
孤独前行的身影,也是林博士当年在中科院攻读博士的写照。为了攻克一种对微弱远红外探测的技术突破,整个试验只能在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后才有实施环境和条件,所以每天半夜1点之后,他如期出线在实验室,启动设备,观察,记录,调整,再观察,再记录,再调整......耐心地重复着,即使条件恶劣,实验也不能间断,直至把对技术的理解建立在牢固的实验事实之上。
在林博士看来,数字1.0时代是人的数字化,而数字2.0时代将是整个物理世界的迁徙,它将更加波澜壮阔。它的到来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三大技术的成熟所构成,共同建立一个透明、可信、高效、安全的数字流通环境。
林博士坚定认为,区别于互联网时代习惯占有数据,区块链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构建的将是未来数据的高速公路;而且数据的流通不是空转,一定会落到具体场景中,链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提高商业效率,推动产业数字化。
在可以期待的未来,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技术与技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所有壁垒都将被打破,基于共识算法的可信信息将分布社会各个领域,解决各种场景下的市场化难题,人们的信息隐形成本将大为降低,整个社会对信息将会有全新的认知。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被信息塑造的世界。信息即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也是历史进程演化的表现形式。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与应用水平,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框架。在人类科技史上,每一次信息革命都会使人类的认知更为深刻,从而导致认知升级,认知升级又会产生新的技术,而新的技术将推动下一次信息革命。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