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院:区块链技术为什么是硬核黑科技?

巴比特 view 10899 2020-11-19 17:11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把脉区块链发展,坐看数字经济云起,由蚂蚁链、罗汉堂、新浪财经联合出品的《寻找区块链力量》系列节目自8月6日起,每周四下午2点在新浪财经独家首播!本期主题为“区块链技术为什么是硬核黑科技?”——硬核的先进技术往往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达摩院的一众高手在罗汉堂、蚂蚁链的台上能否给我们释经解惑?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竞赛,就像是袋鼠和乌龟赛跑。现在似乎还缺少爆款应用的5G网络,就像2002年建设的6道高速公路。万亿级别的IOT设备所能带来的网络效应和商业模式的改变,是不是超越了对现在10亿级别消费互联网的想象?区块链在5G和IOT技术之上构建的智能新契约商业系统,也还在一砖一瓦地夯实基础。

达摩院:区块链技术为什么是硬核黑科技?

以下为对话全文:

主持人:我想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达摩院是一个很神秘的研究组织,所以想先请四位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各自所研究领域的技术特点是什么,以及这些技术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首先请施老师。

施尧耘:好,谢谢秦女士。非常高兴来到这里,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利用量子力学里面非经典性质的计算,比如说量子纠缠、叠加态,量子计算有颠覆当前计算能力的一个潜能,可以用到比如说新材料,新分子的发现,大数据的分析等等,所有在需要强大算力的问题上,我觉得量子计算都有潜能去带来一个提升和变革。我个人对这项技术意义的总结在于三个关键词:快、不同和酷。快是一个本质上的快,是把计算的步骤量急剧的减少,不同指的是说量子计算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跟经典计算完全不一样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做的事情,经典计算机很难直接去模拟,直接做,照着那样的算法去做。那么这些问题有可能如此之难,使得量子计算机也不能够做得非常完美。所以量子跟经典有可能会处于一种互相竞争的一个状态。但是因为新的工具可能会让使用者更早的发现价值或者发现更多的价值,所以它做一个不一样的工具也很有意义。酷指的是量子计算机作为一个人造的、大型的、非常精致的量子系统,它的实现与应用,可以说是量子力学或者科学里面前所未有的极致的一个实验,也能帮助我们探索新的未知。所以三个关键词:快,不同和酷。

整个领域还属于研究和工程并重的一个探索阶段,技术发展的方向上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在业界里面和走在前面的团队相比,我们还是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团队,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在做超导量子计算硬件实验室,大概运行了一年多,开始在产出一些创新的成果,我们最终目标是要实现量子计算潜能,走到这个目标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谢谢您,接下来呢请张铭老师来聊一聊您所在的XG实验室。

张铭:感谢有这次机会能够和秦女士做这次对话,那么和刚刚施老师介绍的量子实验室不同,那么XG实验室其实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就可以看到,我们是做通信方面的研究的,X其实它代表了4G,5G 6G,甚至未来有可能7G。其实今天整个通信的研究,正处在从4G时代向5G时代转变的时期,4G的创新、商业价值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5G的商业化现在正处于一个起步、蓄势待发的阶段。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成立XG实验室,就是希望能够加速5G时代的到来,能够通过在应用层面的创新,来去拉动整个5G技术的发展,以及去加快规模化的部署,这是其一。

另外一个,6G这个词最近一段时间也逐渐开始广为人知。那么6G其实是属于一个才开始起步的阶段,和5G不同,5G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各个行业各个生活方面,可能大家都会去说这个东西,5G的手机、5G的套餐、5G的应用已经很多,但是6G现在更处于非常萌芽的阶段,包括6G它需要去解决什么应用问题?很多事情都现在还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那么我们在这个时间成立XG实验室,也是希望能够尽早的去加入到6G的预言中间,来一起定义通信世界的未来。

主持人:5G可以让整个世界做到真正的万物互联,那么究竟什么是万物互联?接下来我们就请丁老师来告诉大家。

丁险峰:非常感谢。非常高兴和秦女士来探讨这样的物联网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物联网是万物互联,把硬件连在一起,比如说把冰箱、把洗衣机、把电饭锅连在一起,大家就觉得好像是一个万物互联。其实万物互联的使命是什么?大家要记得人类已经解决的通信问题是解决了100亿人的通信问题,比如说地球上有70亿人,我们很多人是有两个手机,用于家庭生活和办公,手机解决了100亿人的通讯问题,那么物联网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解决1万亿物的通讯问题,那么就是说有100亿人跟1万亿物叠加在一起,这是一个美好的数字世界。这是下面10年人类正在瞄准的问题,要如何把整个物理世界变成一个数字世界,建立一个数字孪生的世界。未来的数字世界的数人它有可能是机器,比如说冰箱跟人交流,靠自然语言理解能够产生的交流。物联网的任务是把整个物理世界搬到数字世界去,当然了它是由粗颗粒度变成细颗粒度,不断地深入去描述整个的物理世界。这个是物联网的一个主要的任务。

物联网这个科学主要是建立一张计算的网络,未来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数字世界和无处不在的物理世界在并存的时候,在每一个节点上都有计算。冰箱上有计算,洗衣机上有计算,人身上可能有多个地方计算,有可穿戴计算,有手机计算,车机计算,还有电视机的计算和云的计算。让计算成为真正成为水电煤,无处不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计算,比如说时延100毫秒的计算,有时延1毫秒的计算,能够及时处理机器的反应。

第二讲的无处不在的计算,未来有1万亿数字人,就有1万亿个数字节点,整个数字孪生世界是由一个无处不在的计算支撑的。无处不在的计算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有1万亿物连接起来的网络,而这个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做到比如说边缘计算高效,如何做到端侧计算高效,如何解决像自动驾驶车这样极复杂的计算和一个灯泡这样简单的计算,如何用一套highly scalable弹性计算框架解决,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而这些技术问题正在被人类不断地攻克,未来5年到2025年就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变化,到2030年,我认为可能我们会给张铭老师还有施尧耘老师提出极其巨大的问题:5G、6G这样的经典计算不够了,要量子计算来承担。

主持人:好,谢谢丁老师,接下来想请闫总来谈一谈您所在的区块链实验室的研发进展。

闫莺:今天我们应该也算是东道主了,来介绍我们区块链实验室,区块链实验室其实是立足于基础技术,然后发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具体来说达摩院区块链实验室的基础技术有7个大的方向,比如共识算法、密码计算、跨链、隐私计算、可验证存储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然后我们是以商业和金融的场景为突破口,打造自主的、工业级的、金融级的区块链平台,也是蚂蚁链平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实我们有三方面的工作在一起推进。

第一,这些刚才提到的基础技术打深度。第二,就是这些基础技术本身要融合,以及和刚才几位嘉宾谈到的,IoT,5G、 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做一个融合,融合之上的创新。第三,应用创新,我们认为技术的生命力还是在应用,也是积极地在这三个方面做迭代。在过去的几年里,经过努力,我们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说专利数,全球的专利数,我们连续4年是全球专利申请的榜首,我们在专利授权数量上也是以比较明显的优势领先。从业务规模来看,蚂蚁链上有10亿的账户规模,日均10亿的交易量,我们也帮助50多个场景解决基础可信链接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好,接下来这个问题想和张老师来聊一聊,今年3月份阿里成立了XG实验室,您认为在中国新基建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XG实验是担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张铭:好的,很高兴有机会来去聊一下XG实验室。那么大家都知道今年在中国新基建是热潮,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有企业也好,都在5G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资金和技术。那么作为阿里来说,首先阿里也是一家科技领先的公司,那么我们在新基建中一定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新基建热潮下面,对于5G来说,除了去大量建设5G的网络基础设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的基础。基建其实本身还是要去创造商业价值,就像修一条路,路修的再多,如果在这个上面没有那么多车通行,这个路可能修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再发展下去。其实5G网络非常类似于车辆的作用,它就是把信息非常便捷、快速地从任何一个地点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们建了这么多基站,建了这么大的带宽,让很多信息可以快速的传递,这些基础建设最后能够为消费者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回答。而这一点对于阿里来说,是非常擅长的事情。阿里是一家非常贴近于终端用户,非常贴近于消费者的公司,最终我们相信5G的建设一定要让消费者、让企业用户能够感受到它带来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成立XG实验室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去和其他的底层的包括运营商、设备商,一起去发掘创造5G时代新的应用,让这些新基建网络的价值能够最大发挥出来。就像 4G时代,其实在早年3G网络建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觉得网速建这么快究竟有什么用?直到4G时代到来,随着微信、支付宝、淘宝、抖音、头条这些应用涌现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4G对生活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就没有人再质疑4G网络的价值。相信5G时代也一样,要让新基建真正能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必须要能够把5G时代的这些应用做起来,这是其一。

第二,技术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最后一定是要通过另外一种方式,通过应用去拉动技术的创新。5G发展的初期,很多时候它的主导者是设备商和运营商,他们更多是从通信的角度,把5G的带宽做的更大,把延时做的更低,这是一个纯技术驱动的方式。

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网络本身提供的能力不仅仅是带宽或者迟延,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包括虚拟化的能力,包括超低延时的能力,包括甚至是未来可确定性的能力,这些能力很多时候是跟应用强相关的。有很多条路径可以走,究竟应该把资源放在什么地方是最有效的,如果仅仅从底层,从通信的角度是看不清楚的。我们相信,阿里能够更贴近于消费者,更贴近于B端的用户,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怎么样把5G网络做好,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样能够真正的让我们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所以从阿里的角度来说,一是我们把整个5G的应用生态做好,第二,能够通过应用来反推究竟什么样得底层技术是值得我们投入去做的。这两件事能够真正的第一把新基建的价值最大化,第二也能够让我们在新基建上的投入得到最好的产出。

主持人:我之前有看到过工信部部长苗圩,他说其实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4G的日常应用已经足够了,5G主要是指工业互联网。您觉得5G它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铭:其实我觉得4G跟5G如果大家仅仅从性能的角度来看,5G主要就是带宽更快了,比如下载速度会更快,还有迟延会更加低,但是这一点如果仅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可能只是网速更快了一点。但是其实5G跟4G在整个设计理念上有非常大的差异, 4G更多是连接人,今天可以看到最主要的4G用户其实都是手机的用户,大家通过4G去上网、浏览、社交、玩游戏等。但5G的整个设计理念,不光是为了连接人与人。5G设计之初就认为人的连接只是最终连接很小的一部分,它最终是希望带来是物和物的连,最终物和物的连接数量会远远超过人与人的连接数量,大家可以想象今天地球上大概一共就几十亿人,最后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感应器,包括各种各样的汽车、冰箱,还有无人机都变得可连接的时候,这时候的连接数量会远远超过4G的连接数量。所以5G不仅仅是性能做得更好,它是一个比较划时代的设想,未来世界是物与物的连接,比人与人的连接更加重要。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张老师。接下来要跟施老师来聊一聊,跟刚才我们聊的 XG实验室它刚刚成立,相比您创建的量子实验室已经有三年了,作为一名新三年醇同学有什么样的感受?

施尧耘:感受很多,我觉得一方面三年如一日过得非常快,阿里节奏很快,另外一方面三年也好似三十载,我个人收获很多。我这里就分享一下我个人成长里面最有收获的一点,如何来领导一个企业的基础研究项目。我以前当了十几年教授,当教授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学术界的学术自由和兴趣驱动,在量子实验室,一方面我需要营造一个像学校那样有浓厚学术气氛的环境,激发科学家们聪明的才智与兴趣爱好,要帮助年轻科学家成长。

但另外一方面和学校不同的是我也需要有战略的规划,要有互相适配的目标资源和执行的方案,需要做很困难的决定,做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决断,需要平衡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产出不确定性。对外还需要布局合作、布局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都是学校里至少一般的教授不会接触到的课题。这三年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深入体会,踩了很多坑。当然现在也在继续探索中。

主持人:我们都说量子计算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您认为您所在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它担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施尧耘:谢谢,用历史使命这么大的词汇。我们自己希望能够发明量子计算里面的一部分的核心技术,所以我这里强调是核心技术,我们希望我们能够贡献一部分的核心技术。量子计算整体还处于早期,不像传统的半导体,量子计算还没有出现因为长期的积累或者是复杂的生态造成的很难逾越的障碍。

所以目前走在最前面的团队公布的结果,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很大的秘密。我觉得如何做出来,当然不简单,肯定很困难,但是我们不觉得有什么秘密,有能力、有资源,有耐力的团队迟早都能够做到。所以我觉得当前做量子计算最有价值和最令人兴奋的不在于复制,而在于创新。量子计算有颠覆计算的潜能,我们希望在量子计算领域内部,能够有颠覆前人的认识和实践。

这个目标在执行的时候需要有取舍,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做一些很不显然的选择。具体来说,我们在量子比特的设计,在量子芯片的制备工艺上,都在探索和目前主流不太一样的路线。总结来说,未来我们的量子计算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希望未来最好的量子计算机里面有我们开创的技术。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来畅想一下,如果在20年,30年之后,量子计算的这项技术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它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施尧耘: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改变会有这几个维度。首先要讲讲就是量子计算能够用做什么,量子计算的一个特点是它算得快,比经典计算算得快。这个快是一个本质的快。最本质的是它的快,在于计算步骤数量的大量减少。我自己喜欢做一个比喻,这是我原创的一个比喻。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我把它稍微改一下,改成袋鼠和乌龟赛跑。

袋鼠用跳的方式前行。袋鼠跳一下,乌龟可能要爬上几十步甚至上百步。所以乌龟和袋鼠赛跑,从起点到终点,袋鼠可能十几跳就完成了,但乌龟可能要成千上万个步骤,所以量子计算比经典计算的快在于它的步骤,就像袋鼠一样跳几步就完成了,经典计算可能要非常多的计算步骤。所以即使每一步的经典计算非常之快,甚至比量子计算的每一步都快,但是因为计算步骤的减少,最后还是量子计算的时间更少,甚至有些实际问题就只有量子计算可以完成,但是经典计算机是永远算不完的。

所以在一些问题非常难的问题上面,量子计算机可以算得更好,具体来说,有可能在模拟量子物理上面量子计算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模拟量子物理听起来好像很学术,但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比如新材料的发现,或者新的药物分子的发现,这里面都需要模拟量子力学。这时候量子计算机可以做的不仅更好,甚至能够做经典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量子计算在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上面也许也能够有贡献。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说法,因为这些问题有可能是非常难的,不光是经典计算,甚至量子计算都没法很快的解决。量子计算机有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不同,它跟经典计算机不一样,不一样使得量子计算机做的解法没法用一个经典计算去有效的模拟,相当于有个新的工具。我们面临的大数据是金山银山有很大的价值,当你有个新工具,有可能在别人有的工具的范围之外发现新的价值,所以这个工具就有意义了,所以这是量子计算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不同。这会带来什么?也许在重要的问题上就会优化机器学习,会有带来进步。老百姓不一定能感受到,我觉得老百姓可能会通过使用,比如说未来阿里巴巴量子计算服务,这些客户的服务感受到或者是阿里巴巴本身利用量子计算给客户的服务,所以也许老百姓没有这些体验,但是整个社会的计算力量会有很大的进步。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施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跟闫总来聊一聊,闫总您作为一名在区块链行业从业的资深人士,您认为区块链技术和刚才我们聊的这三项技术,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闫莺:区块链技术其实和刚才几位老师聊的技术都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一一给大家做个介绍,首先我们来讲区块链和量子计算,我们都知道区块链上面有很多密码的、技术用户的身份,然后也包括一些数据的安全密码的技术,然后密码的技术里面很多,比如像非对称加密,其实我们用到的就是基于一个很难的数学问题来构建的。数学问题很难,用经典的一些计算方式可能要很长时间,所以说构筑了整个算法的一个安全性。

刚才施老师已经讲了,量子计算是一种颠覆式的计算,像袋鼠跳一样。所以说在量子计算到来的时刻,这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就变得不再复杂了。因此会对这些密码算法的安全性造成一些威胁。是不是听起来很害怕,区块链上的是不是也会不安全,大家也不用有这样害怕,由于我们现在密码技术的演进迭代,包括量子计算的发展,现在我们还有很多设计出来的抗量子的算法,我们区块链平台也在和这些算法进行结合,保障大家的身份和实物资产的安全,这是关于跟量子计算的一些关系。

主持人:也就是说量子计算的出现对区块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闫莺:是的。我接下来聊一聊就是关于区块链和IoT的关系。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块链解决的是链上的可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但是其实在很多业务场景中,区块链难免和物理世界的物理资产打交道,这时候的问题挑战就出现了,我们如何将链下实体的实物资产可信地和链上的资产进行关联,这时候就用到了人工智能和IoT的技术,我们叫AI和IOT叫AIoT的技术。那么我们可以用这个技术对链下的实体资产进行数据的可信采集,可信计算,然后可信上链,进而能把链下的实体资产和链上的资产进行关联,进而使得链上的这种可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延伸到链下。

举个例子,在供应链金融和仓单金融场景中,区块链、IoT技术就和货物和仓库货物这些业务是相关联的。

我们用AIoT的技术,对仓库货物的出库入库信息、货品的状态进行采集,针对冷链的业务,还要对周遭环境的温度、湿度进行采集,做一个智能的仓库管控的信息。同时我们还有一些智能设备会对异常的情况进行告警,比如说状态和数量发生变化,或者是在非授权的情况下,货品发生移动。货物的情况,通过IoT技术结合区块链实现可靠的上链,于是资产方很清晰地能看到资产的状态,可以给仓库的持有者或者是货品的持有者提供一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主持人:和5G呢?

闫莺:其实刚才张老师已经提到了5G的特点,低迟延、高带宽、广连接,在5G到来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多的IoT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相信围绕着区块链在云边端设备环境,一定会有新的技术体系的突破,能够支持海量设备的数据采集、计算和授权。

主持人:谢谢您,谢谢闫总。接下来要来跟施老师聊一聊,很多国家政府都对量子计算特别的重视,比如说中国领导人在10月16号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集体学习,而美国白宫国家量子协调办公室也在同月发布了量子前沿的白皮书,量子科技就像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一样,现在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您认为量子计算和区块链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施尧耘:区块链的安全是它的一个核心功能,所以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的联系在于量子计算机是否能够破解区块链使用的密码学。这里面相关的密码学是公钥密码系统和哈希函数等。公钥密码学目前广泛的实现方案,比如说RSA方案确实会被量子计算机攻破,但是现在学界已经发明了替代这些会被量子计算直接攻破的方案,这些替代的方案叫做后量子密码学。意思是说目前还没有发现量子计算机可以破解这些方案,很快业界会有后量子密码学的标准。

关于破解哈希函数,虽然量子计算机确实可以比经典计算机做的快,但是这个加速并不是非常巨大的加速,所以只需要把实现哈希函数的比特数数目增加,比如说加倍。量子计算机目前知道的算法也非常难攻破。所以综合来讲,基于我们目前知道的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只要我们谨慎的选择,实现区块链密码学的方案,区块链在量子计算机到了以后还会是安全的,这是一点。

第二,我们其实也很难排除未来如果量子算法有突破,上面的结论会不会被推翻了?我觉得是有可能,后量子密码学应该叫做前量子密码学,也就是说相对量子计算机的安全是在人们还没有发现量子计算机可以攻破它之前才存在,毕竟我们现在其实没有证明这些后量子密码学的方案是不可能被攻破的,没有证明,哈希函数的破解,我们有些证据。我个人20年前也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有些证据说量子计算机很难去翻转哈希函数,很难去破解哈希函数,但这些证据的假设也不一定成立,所以这听起来好像我刚才说不用担心,现在又说要担心。

那么我最想表达的是说现代密码学的一个特点是基于假设,基于什么假设?基于说有些问题是非常难算的,但是我们都没有证明什么很难排除,因为算法的突破带来了破解。这个问题不光是量子计算机有可能有算法突破,经典计算机有经典算法也有可能有突破。所以这就为什么说在实际使用中的密码学必须经过学界和业界的广泛深入的研究,才能来保证算法突破引起的攻破密码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想讲的是说,这个风险其实是整个密码学的风险,不是区块链本身的风险。

所以大家如果有想法,量子计算如果未来再有突破,经典算法有突破,那区块链会不会就被突破了?确实有安全隐患,但是这个隐患并不比任何其他的使用密码学的其他的应用更不安全,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也许您会想量子密码,如果用量子来做密码,是不是能够比现在的区块链带来更高的安全?我觉得答案首先简短的答案是确实,因为量子密码学通过把安全放在物理理论的正确性上面也好,使得有些问题量子密码的解决方案可以达到经典密码学没法达到的安全。两个著名的案例,QKD(Quantum Key Distribution)所谓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一个Random Number Generator量子随机数的产生器。就像所有的密码学应用一样,区块链的用户之间的安全通信都会用到密钥分发,随机数的产生器其实所有的密码学的协议都需要使用,所以区块链本身原则上也在使用这两个,它在实际的使用跟本身的设计上都会使用到刚才讲的密钥分发、随机数产生器都会使用这些工具,所以区块链也会受益于这两个密码学的成就。但是这两个功能,他们跟区块链使用的密码学的功能其实是在逻辑上是独立的,所以也不能说在原理上目前的量子密码的这两个主要的成就,会对区块链有直接的帮助。我觉得是一个对所有密码学的帮助,也会引发对区块链的帮助,但不会是直接的最大帮助。

是不是有基于其他量子密码学,然后比现在基于经典密码学的区块链更安全,所谓的量子区块链会不会更安全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我个人并没有去研究,但是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一个研究的课题。

主持人:为什么量子计算受到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如此高的关注度,现在中外量子计算的研究发展现状如何,各自有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施尧耘:这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量子计算的兴趣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算力对当前的社会,对我们的社会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云计算、大数据、AI、新材料、新药物的发现,还有IoT这样万亿级连接的网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算力。所以对于企业,小企业到大企业到一个大的经济体,我觉得算力都是一个核心的竞争力。为什么大家对量子计算感兴趣,因为它有可能能够提升算力。

说到整个领域的现状,我认为量子计算从基本的原理到关键的算法,然后到实现的方案,虽然人们已经研究一段时间,但还是属于是社区一起去探索的阶段。虽然我们中国在人才与知识积累方面跟西方还有一点差距,但因为量子计算领域本身还是比较早期,也许现在走在前面的事情不一定是最后胜出的方向,所以有可能是后来者居上。现状是工程跟研究并重,兼具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和学界、业界过去几年的深耕布局,正在迎头赶上。对于量子计算领域的未来发展,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机遇。

量子计算是一场长跑,所以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长跑中最后做出很伟大、很杰出的贡献,最关键的是人才,所以目前国家的投入希望能够制造丰富的土壤,使得大量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涌现,然后市场也许能够让人才自由流动,让资源适配达到最佳,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观众里面的年轻朋友们学生朋友们祝贺,因为你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有机会成为为人类最伟大的科技事业之一,当然还有还有XG还有 IoT和区块链,所以有机会为量子计算做出很大的贡献。

主持人:好,谢谢施老师,接下来我们和张铭老师来聊一聊。张老师。5G甚至是6G和 4G来比较的话,除了快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知道4G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移动互联的时代,那么5G会带来什么?

张铭:我觉得5G跟4G其实最大的差别不仅仅是速度更快,延时更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设计理念上的差距。就是说4G其实更多的是去连接人,其实刚才丁险峰老师也提到过,5G最主要的一个设计是为了连接物,设计理念上的差别就带来了它在很多技术上跟4G有很大的差异。所以5G不仅仅是体现在速度更快,延时更低,其实它所设计的场景,一个是怎么样去把机器和机器之间的连接做得更好。

5G其实是分了三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主要是针对这种增强带宽的部分叫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的部分,它相对来说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 相较于4G的速度变得更快,第二个部分,就是所谓的超低延时、超可靠连接,主要是针对机器的互联,怎么把工业的控制,今天的有线的连接方式,改造成未来的无线的连接方式。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工业制造的这些场景,强调柔性制造、灵活,产线能够快速地进行组装、改造、拆卸。整个工厂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这种高度弹性的生产。如果一切仍然是通过今天这种有线的连接方式,很多地方拉线非常难拉,改造、拆卸也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相比之下用无线的连接,就会比有线的连接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今天无线的连接方式,无论是4G还是WIFI,都远远达不到工业连接的可靠性、延时方面的需求。所以5G的一个目的就是怎么为未来工业自动控制提供一个非常高可靠低延时的连接。

第三部分更加具有革命性的mMTC就是针对这种超大规模的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这种场景其实是一个更加面向未来的场景。前两个部分还是更多是今天生产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上面的一种升级,第三部分就是针对IoT连接的部分,今天这种场景还更多的存在于大家对未来的畅想中,还没有真正的得到实现。

我觉得刚才丁老师所说IoT今天我们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可能真正要看到它开花结果,还要等到五年以后,有一句俗话,想致富先修路。当我们去设计5G通信网络的时候,不能等到经济发展应用已经到这一步了,不能等到世界上已经有一万亿设备的时候,才来设计这张网络。所以一定是网络先行。所以5G的设计初期,很多年前大家就已经意想到,未来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发生,所以5G网络的设计理念,冲着这种超大规模的机器连接去设计的。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接下来我们要和丁老师来聊一聊,现在亚马逊也在大力的布局IoT,谷歌也在布局家庭互联网,您认为IoT这项技术它最重要的趋势是什么?

丁险峰:未来IoT刚才我们讲得要做一万亿物的连接,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

数字世界的到来,是有一个过程的。它首先是要解决,商业化的回报的问题,才能够持续的投入数字化的手段。今天 IoT哪一个方向上做了数字化,能够快速地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从而能够反哺不断地投入研发。我认为目前来看是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智能家庭方向,比如扫地、智能电饭锅、灯泡,这些东西可能现在正在处于early adopter初级阶段,不像手机你有十亿人百亿人用,而智能家庭可能在百万级的使用,离中国十四亿人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刚才张铭老师讲的IoT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比如说eMTC(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主要解决比如刚才说的智能家庭场景,冰箱要联网,洗衣机要联网,扫地机要联网,一个家里面至少有50个电器要联网,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可以支持高密度连接的网络。一个小区里面有500家户,原来500家户里面乘以4就是2000部手机,但这次加不住了,要500家乘以100,那就有5万台设备要联网,那就需要5G、NB-IoT这样高密度连接能力的网络。

未来这些智能设备就像手机一样插个卡或者甚至不插卡直接激活,这个就是用户无感。你只有让用户无感才会让一个early adopter早期采用者行为变成一个普通行为,只有把技术门槛不断下降,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用起来。今天智能硬件只有一些爱好者能用,其他人因为不懂技术就不能用了。首先5G当然会解决这个问题,5G加上EC(边缘计算)能够让这一些智能硬件变得无处不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向,消费物联网或者智能家庭的方向。

第二个,今天看到亚马逊、谷歌正在做的方向,但是我认为阿里巴巴最大的强项是不一样的。阿里巴巴最大的强项其实是在产业互联网,比如说盒马鲜生、菜鸟、蚂蚁,我们是深入到了整个生产端,整个供应链端,整个交易端,数字化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比如说菜鸟的数字化方案,每个包裹立刻省多少钱,盒马的数字化,立马可以减少好几个店员的运营。IoT跟区块链合作的场景,比如说仓单仓储,仓储的人工成本可以得到优化,流程时间可以得到提升。未来我认为IoT在To B端这块能够推进的速度应该比To C端更快,因为To C端有一个最低门槛,现在从爱好者到普罗大众这之间要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叫乔布斯。乔布斯才能够发明出一个所有人能用的手机。盖茨发明专业人士使用的电脑,而乔布斯能够发明普罗大众使用的电脑。我们也一样,我们还缺乏一个真正的乔布斯,让普罗大众都能用上IoT。我认为门槛还是蛮高的。但是IoT在B端,一定需要经过职业训练才能使用。

我认为未来2021年、2022年、2023年将会是IoT在To B端重大爆发的时代。那么To C端要到2025年,我们等待一个乔布斯,等待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

第一,云公司加上4G加上手机就解决了大量的APP问题,手机端到云之间有4G联通。IoT时代,就要建立一张无处不在的计算的网络,这个计算从云侧延伸到边缘云,延伸到边缘。刚才张铭老师提到,5G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计算,它不仅仅是云上的计算,而且可能直接在你的家门口的配电房就可以提供算力,那就能够处理一毫秒的延时。叫做算和通讯,云网一体的网络。

第二,我们要想办法把所有的终端做薄,云网一体之后,网就在边上,算力就在边上,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每一个智能设备都可以做得足够便宜。这是三个公司的目前大家统一的技术布局和思路,

主持人:区块链能够为IoT提供什么更有价值的作用呢?

丁险峰:其实应该反过来问是loT能够给区块链提供什么作用?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未来我们有一万亿数字实体。每一个数字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电子钱包。电子钱包不是用来描述他所拥有的钱的,电子钱包有个账本,未来会有这个物联网实现以后,假设一个垂直场景,比如物流场景,所有的数字人都有一个账本。比如今天卡车出入的数据,仓库出入的数据,面向消费者的菜鸟驿站的出入数据,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分布式账本。所以我认为区块链将会是数字世界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主持人:好的,谢谢丁老师,接下来要跟闫总聊一聊了,您在去年的时候提到说2020年要重点关注跨链技术,那么时间到今天,您觉得2020年跨链技术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闫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2020年跨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标准,标准化。为什么标准能够成为关键词,也是和整个跨链技术的发展趋势相关联的,我们来看现在整个跨链技术的成熟度是这样的,同构的链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是异构的链就不一样,协议可能不一样、开发语言不一样,数据结构也不一样,不一样的隐私协议。

异构链的跨链其实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只能说和主流的几个公开开源的协议跨链做得比较完善,但是各厂之间的异构链跨链其实还是不能够完全打通。于是怎么样去打通?就需要标准,所以今年标准就是一个热点,蚂蚁链也会牵头去做底层的合约,通信数据结构的一些国际标准,其他企业也会参与进来。这个趋势来了之后会非常好地推进整个技术的一致性,所以底层跨链技术的互通会比我们预想的更早的到来。

作为跨链技术,我们觉得它的一个底层的突破,当然我们在这个方面也是走得比较前沿的,在有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的跨链。因为刚才提到了不同的链,很多方向是不一样的,加上隐私保护限制的话,其实难上加难。我们通过底层一个可验证技术的方式,同时增加了一些灵活性,能够打通和异构链之间对隐私保护前提下的不同。

主持人:那么区块链技术的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如何呢?

闫莺:今年链上的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点,也是各家都在往前推进的。因为区块链从技术层面解决的就是可信,可信的本质就是可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可验证可追溯,这个就给隐私保护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你要求是可验证不可见。

通常在我们业务场景中这样的需求同时还伴随着通用性和高性能。我们叫做强隐私保护,就具备通用性、高性能的隐私保护。所以像我们会在软件和硬件几条技术方向上去推进技术,比如说我们硬件方面是基于可信计算环境,打造了这样通用性强的隐私保护方案。

去年4月份上线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大量的金融场景入驻,它打造的一个比较好的体验就是用户编写智能合约的时候,基本不用感知它底层是用什么样的隐私保护技术,零门槛,而且整个性能是有保障的,同时这个技术我们是在整个学术界和在工业界都有比较好的影响力。软件方面你们要记录大量的密码技术,这个方面其实门槛比较高,刚才丁老师也讲到推向大规模应用的这样一个本质,就是降低技术门槛,大家都能够去进行应用开发。我们这个方面就要开始突破,怎么样去降低技术门槛,所以我们做了一套通用的基于密码的隐私保护的框架,用户可以不需要有大量的密码基础,可以比较好的去用一些高级语言,有比较好的一些编译器,然后有可视化低代码的界面。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行业、生态的密码库来支持,极大地降低了门槛,除了软件硬件的隐私保护的技术之外,我们对密钥的一些管理也是软硬结合的,还有对共识算法的固化加速,包括网络上面的一些加速,这些技术我们也以蚂蚁链一体机的方式推向给用户。未来用户不管在云端部署、私有部署、混合部署,都能够通过这些技术保障他的安全隐私和高效。

主持人:我们离万链互联和构建新契约世界还有多远?

闫莺:刚才丁老师讲我们还需要一个乔布斯式的重要人物,其实他本质还是说我们怎么样将区块链技术平民化,怎么样能够降低大家使用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门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几个方面的技术需要夯实,继续推进。第一,资产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IoT设备连接,5G,实现可信上链的数字化,这是基础,上了链之后我们才能进入可信资产的流转。

第二,大量企业和个人的数字身份。刚才提到了设备的电子钱包,这其中,就是有一个身份数字身份。怎么样去做好数字身份管理以及数据隐私保护,这方面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整个平台还要具备一些核心的指标,比如高可用、低迟延、高吞吐这种大规模场景的基础技术指标。还有一方面,就是技术生态。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区块链上分布式协作的开发里,以及配套的工具都要完善。最后还是平台本身的规模可扩展性,这些方面都还需要建设与逐个突破,然后结合应用层的创新,逐步靠近万链互联的目标。

主持人:好,谢谢你接下来这个问题想请四位一起来探讨。今天我们讲的无论是5G,IoT,区块链还有量子计算,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好像觉得离我们还是很遥远,在B端好像也没有看到几款很爆款的应用,四位认为其中的阻碍是什么?才能够成为这些技术成熟的驱动力?

首先请施老师。

施尧耘:我刚才提到了量子计算目前还处于工程和基础研究并重的阶段,所以我觉得主要的阻碍还是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举几个例子,造成量子比特丢失量子信息的机制有哪些?如何去抵消这些问题?如何大幅度地提升基本操作的精确程度,如何在很低温的环境里面去精准控制大量的比特,所以如何降低量子纠错的代价,所以这些都是很基本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主持人:好,谢谢施老师,张老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张铭:5G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从增强带宽这部分的应用来看,5G相当于修得一条路。在路造好之前,很多人觉得这个路是最大的障碍。今天5G特别是增强带宽的这一部分,在中国新基建的浪潮下,5G无论说手机终端,还是基站,都已经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我们今天已经看到路的宽度的不确定性,慢慢已经不是一个主要瓶颈了。

接下来怎么样把路用好,特别是在视频这一部分。比如超高清的视频、沉浸式视频、AR、VR,其实在今天路已经足够宽的情况下,我们的焦点就应该关注到这些应用本身。比如今天对于AR来说,终端硬件也好,软件也好,是否能够做到足够的便宜?比如说视频,沉浸式视频、超高清视频,今天制作这些视频内容的成本有没有足够的降下来?只有当所有这些瓶颈都慢慢的消除之后,我们今天才会看到刚才你说的这些应用,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手上。

那么我们从网络的角度来说,我们先把路的问题解决。接下来就是要看整个应用端,包括端上的硬件软件内容,这个是我看到这些应用最后能够深入人心的一个瓶颈。

在超低延时的工业应用方面,我觉得最大的瓶颈,第一,5G本身超低延时的应用标准,毕竟刚刚才制定完成,大规模部署还没有开始,所以今天这个路还没完全修好。在路没有完全修好之前,在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它也存在一个成本过高的问题,包括终端模组,成本很高,都会阻碍它的大规模应用。但我觉得这个很多时候是整个产业的问题,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要有足够多的工厂能够体会到对自身的数字化改造,能够对它的生产效率,对它的成本带来非常大的提升,他才愿意去投入。因为它投入的更多就会带动整个产业,包括5G的模组、5G的技术,最终5G应用的成本才能够下降。所以这是需要一定的耐心,这不是某一个地方是一个瓶颈,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整个产业需要有人先吃螃蟹,体会到螃蟹真的很好吃,才会带动,我相信最后是会从部分的某一些标杆型的行业企业开始开花结果,带动更多的企业去跟进,这个会发生。

至于说这个叫做IoT的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这部分,我觉得这个东西我很赞同丁险峰先生刚才说的这句话,整个产业需要有一些非常具有影响力,非常具有远见的人,真正把它的使用门槛降低下来,要从小众变成大众。今天我们有太多懂技术的人,但是真正又懂技术,又能够洞察产业,洞察消费者这样的人,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现,我们需要一些耐心。

这是我对目前5G发展的一些看法。

主持人:丁老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丁险峰:们现在可以从To C和To B两端来看这个问题。 To C端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哪些场景?一个是智能家庭,一个是智能车。未来智能家庭和智能车将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同的体验,比如说在车里面有更精准的导航能力,更精准的娱乐交互,车也完全电动化、网联化。那么如何让电动化、网联化上面,以后内容分发变成一个更为快速的问题。我认为车联网的垂直场景,有可能成为发展最快的 C端产品。

智能家庭可能是第二个。智能家庭如何变成沉浸式的体验,全屋的沉浸式体验,这是第二个方向。这是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必须要有乔布斯那样的人。比如说机械化时代,它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他不是发明蒸汽机。电气化时代,爱迪生改良灯泡,他不是发明灯泡,灯泡已经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标志是乔布斯发明了iPhone,它改良了智能手机,在iPhone之前也有智能手机,但是它改良了智能手机,所以要有三个这样的人。无论是智能家庭还是智能车联网这一块,我认为将会是人类C端可能重点突破的地方。B端有几种场景,比如说物流场景,车船、码头、仓库这些场景。

第二个是制造环节,第三个就是金融环节,因为金融环节会渗透到从制造到物流到驿站的最后到C端的全链条里面。我认为一定是消费场景中的个性化定制先出现爆发,因为只有消费驱动的技术演进才是可持续的。

如果在钢铁制造行业,定制化需求想明白需要很长时间。让普通消费者去思考石油行业的定制化需求就很难实现,所以我认为一定是跟消费者最为接近的制造环节。B To C比如说小家电,这个行业我认为将会出现定制化,我认为最接近定制化的一定是服装。所以我认为定制化需求,是可能驱动B端最先爆发的行业,那么这个技术的壁垒是在哪里?是在B端制造的柔性化能力上。刚才我们讲的计算技术、CT通信技术加上工业技术叫OT,这三者融合的能力,是目前阻碍我们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最小的用户体验的技术壁垒。

智能家庭、智能车联网作为To C的场景,首先要突破一个最小的客户需求。在智能制造这部分,B端我认为也要突破一个最小的客户需求。

主持人:好,闫总您觉得驱动力和阻碍分别是什么?

闫莺:在区块链To B端的情况是这样,每个行业怎么样用区块链打造快速协作的网络还不是特别一样,所以我们也在不同的行业进行探索,在有些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了,比如说供应链金融、版权保护等等,但在有些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用户还是在学习,区块链本身打造的新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另外区块链往前推进的一个难点也是它本身不是一个中心化解决方案,每一个方案落下去可能都需要一个联盟,需要更多的生态的力量。向前突破一个是技术门槛的降低。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强壮的安全。

另外一个,我们特别需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一个发现,这个是需要与我们合作伙伴生态一起来共建的。

主持人:好,谢谢您。最后一个问题,我很想知道四位在你们各自的领域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才能算成功呢?有请施老师。

施尧耘:我们在技术上有非常清晰的里程碑,比如说实现容错量子计算和实现在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上面的实现一个量子计算的优势,所以有非常清晰的里程碑。但是整体来讲,我们的成功与否,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为这个领域奉献一部分核心的技术。

最后我们成功与否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通过实现量子计算的潜力,给我们的用户,给我们的客户带来价值。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

张铭:我觉得成功与否,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这项技术它一定要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一定要得到这种大规模的检验。这样的技术才能够成为成功的技术。

我们今天看到有很多技术,属于看上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眼睛一亮,但是可能一旦离开实验室,真正用起来,发现它的效果并没有想的那么好。很多技术仔细来看,它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这些局限性在实验室里面很多时候是体会不到的,感觉不到的。真正好的技术,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像我们通信技术行业,好的技术一定是最后能够让消费者我们的客户直接体会到它的优势。

当然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说我觉得好的技术,一定是追求一个平衡。不是说这个技术,比如说网速就一定越快越好,而是在我们所需要的场景下面,能够追求一个从性能到成本,到功耗,中间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因为当一项技术哪怕再好,如果成本高得不可企及,或者说这项技术让你的手机耗电非常快,以至于很快用了一下,电就没有了。所以好的技术,其实是在多个维度追求一个最佳的平衡,而不是说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厉害很多。这样的技术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我们能够去对整个系统,包括从网络通信,甚至对终端、对云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才能够找到这个最佳的平衡点。

第三个我觉得好的技术是具有非常强的原创性的技术,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时候你必须要做出一个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法,你把一个大家都公认的难题最后能攻克掉的。我觉得如果我们做的技术能够满足这三点一定是非常好的、成功的技术。

主持人:好,谢谢张老师,丁老师您觉得在您的领域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才能算成功呢?

丁险峰:第一,我们做的技术必须被广泛的使用。其实背后代表着我们的技术做出了特别厉害的动作。假设我现在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比如说我未来要连接100亿设备,100亿设备会有大量的硬件、CPU、射频、传感器,我们如何让人类的这100亿设备的总成本下降,真是我们背后奠定的基础, 每一个设备的内存从2G变成100兆,然后把那些内存所需要的计算给卸载到云跟边缘云上去。

建立了一张通信跟计算一体的网络,然后再加上很轻的终端,能够解决100亿设备的连接问题,用一个全人类最便宜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成功,所以我认为我们先定一个目标100亿,如果100亿做到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综合优化能力做到了。

主持人:谢谢,闫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闫莺:我们做区块链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能打造一个更好的信任机制。所以我们成功的目标也就是能有更多的企业B端或者B To C端能够通过网络更高效协作,更普惠的金融服务。我们会采访几个B端和C端的客户,他们虽然也不太懂区块链是什么,然后也不太懂Iot是什么,但他们知道在区块链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这个就是我们一个成功的标志。

主持人:我们网络上有很多网友也有问题想要请教四位,我们把各个平台的问题收集在一起,制作成了一本练支书,现在我们来打开练支书一起来看看,如何才能成为您硬核团队中的一员,这个问题是向施老师提问的

施尧耘:你需要兼具三个品质,创新工匠精神和激情,创新工匠精神和激情。

好,谢谢施老师,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主持人:请您预测一下5G手机的哪些应用会最为受益,这个问题是问向张老师的。

张铭:我觉得直接的最为受益的应该是视频类的应用。短期来说,有了高带宽以后,大家视频的清晰度视频的流畅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个是近期看得到的。

稍微长远一点来看,视频和其他各类应用的结合,其实也有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应用形态,比如以后去买房,或者种种购物的体验,可能不是仅像今天这样看看图片,看看短视频满足了,你可能会有一种非常沉浸式的,身临其境交互式的购物体验。购物只是其中一个案例,我觉得视频的这种应用和其他今天已有了很多应用平台的一种结合所产生的这种新型的应用,下一步这种大量的应用可能最终会和云结合,很多手机上的应用可能最终的计算,甚至视频的生成渲染都是在云端完成的。这一类的应用可能改变我们未来是手机的形态、应用形态。

主持人:好,谢谢您,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问题。万物互联最受考验的是什么技术?丁险峰;今天万物互联最重要的就是要感知物理世界。感知物理世界的温度,感知物理世界的湿度,感知物理世界的密度。既然要把物理世界数字化,物理世界那么多形态的物要理解,我认为感知是第一大挑战。

第二大挑战是认知,我认为连接能力一定是一条路,你没有那条路的话,万物互联无从谈起。第二件事情就是感知能力。第三件事情就是认知能力,我认为这三件事情中的后两件事情我认为可能是商业化的核心驱动力。

好,谢谢,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2021年最应该关注的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闫莺:我认为2011年最应该关注的充电技术是可验证、可验证计算和区块链的二层网络,它会将区块链的隐私保护的可扩展性推向下一个数量级。

主持人:好,谢谢,非常感谢四位嘉宾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如此精彩的分享,谢谢。让我们对这些平时可能只在新闻里看到的任何技术有了更多的认识,量子技术带来的是对无限算力的憧憬,IoT将把我们带入万物互联的世界,5G,6G与区块链则是搭载着我们奔向未来世界的基础设施,技术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技术也会滚雪球有很强的叠加效应,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打磨,需要耐心。那就像今天讨论的这些硬核科技有些已经比较成熟,而有些还在初期的研发阶段,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秉承暖科技的善意和对科研的耐心与包容的态度,技术一定会将我们带入更加美好普惠的世界,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周四下午两点不见不散。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Disclaimer:

Previous: 三年了,比特币重返2017 Next: 行情解盘:投资者短线抄底BTC 企稳还需突破1.8万美元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