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与CBDC的科技金融创新与掘金机会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加速 围绕三条主线寻找机会
回顾3月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行业,看到全球范围内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有加速趋势。继2月瑞典央行在全球率先开始其央行数字货币电子克朗测试之后,法国、韩国等更多国家开始公布其央行数字货币测试计划或方案。
中国在CBDC的研究和测试工作走在全球前列,并且十分坚定推进该项工作。中信证券认为成本优势决定了DC/EP是否会被广泛接受,支持混合技术架构意味着围绕DC/EP有望诞生更多的应用创新场景。在短期主要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长期有望催生开放银行、物联网支付等更大规模的建设需求。其中银行IT厂商和提供身份认证的安全厂商主要受益。
核心逻辑
1、在区块链这场技术浪潮中,无论是中国和美国都想要获得先发的优势,而数字货币作为区块链发挥去中心作用、进行价值传输的工具,世界大国都想争夺这一法币之外的货币的话语权。而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已经发布Libra白皮书,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关注与讨论。全球央行开始密集释放研发数字货币的信号。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2、
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进行初期技术储备、知识积累。经历三年储备期后,2017年受币圈事件影响有所放缓。2019年8月2日,央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下半年要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推进进度开始明显加快。2019年12月9日,《财经》杂志报道,DCEP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展开试点。2020年1月10日,央行发文称,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2020年3月,发改委专家研判数字经济重要价值,疫后央行数字货币成为定向刺激选项、或加速推出。2020年4月,央行货币金银会议强调坚定推进数字货币相关工作。随着顶层设计、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完善,以及大国竞争愈发激烈,预计今年有望推出全国范围试点计划。
3、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法币的数字化形式,是基于国家信用且通常由一国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在比特币和拟发行Libra的冲击和挑战下,越来越多的央行开始加入到法定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中。国际清算银行在202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0%的央行考虑在短期内发行数字货币,这些央行所在经济体覆盖了全球20%的人口。
4、DC/EP相比现钞更便捷,相比于电子支付有更强大的信用背书且具有一定的匿名性,DC/EP将是电子支付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虽然较难冲击支付宝和微信的地位,但在低交易成本的诱惑下,商户主动推广DC/EP的概率较大。央行让获得许可的商业银行来处理货币的投放和流通环节,并且央行支持混合架构,不预设技术路线,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发挥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探索更多场景应用。
5、短期来说,DC/EP带来的建设内容是数字货币生成、发行、投放、存储和安全必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银行系统、数字钱包、安全芯片解决方案、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大数据分析系统等。主要建设方为央行、商业银行,银行IT服务商、安全厂商、大数据技术商将有望提供服务。长期来说,DC/EP或用于创新的场景和设备中,商业银行可以连接各行各业,打造开放银行场景,在必要条件下嵌入智能合约。对于物联网设备商来说,如果DC/EP支持点对点支付和脱离银行账户使用,理论上可以支持在各类终端中加入这一支付功能。
利好公司
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若重新另起炉灶将是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造成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东吴证券认为大概率将在之前的支付清算体系上改造。传统支付服务商和网联清算机构将受益。关注。
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双层运营体系,商业银行等机构承担向公众提供数字货币的责任,对应其IT系统需要改造升级,其中尤其核心账户系统的it服务商受益弹性最大,关注以及集成商等。
手机将是数字货币流通的最重要载体,数字货币电子钱包和个人身份加密相连,因此电子钱包App、身份认证、安全加密等环节显得尤为关键。关注等。
中信证券指出,银行IT的相关标的重点推荐,建议关注等。物联网终端、安全模块解决方案、加密传输、身份认证领域重点推荐和,建议关注等。
国盛证券指出,数字货币投资主线:1)银行IT:。2)支付终端及场景服务:。3)加密端领军:。4)其它细分行业领军:。
来源:证券时报网
姚前:基于区块链的全新央行数字货币实现方案
本文基于自底向上的“兑换”视角,提出了全新的央行数字货币实现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实现了“管控中心化,运营分布式”的目标。
区块链是一种源于比特币但又超越了比特币的可信技术。区块链技术创新不仅催生了各类私人数字货币,同时也引起了各国中央银行广泛的兴趣和探索。可以这样说,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实验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展开的。但时至今日,CBDC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依然存有争议,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存在冲突,因此不建议CBDC采用该技术。
笔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并与各项主流技术在深度融合,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业务角度,现实应用中的区块链都与“原教旨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中心化管理下的分布式运营,可能是CBDC当前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本文以三个典型场景为例,讨论了区块链在CBDC中的可能应用和解决方案,指出虽然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是不依赖中心机构,但不代表其不能纳入到现有中心机构的体系内,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中央银行恰恰可以利用区块链将分布式运营有效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对CBDC的中心化管控,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冲突。
场景一:CBDC验钞
笔者曾提出“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一币”即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两库”指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前者是中央银行在CBDC私有云上存放CBDC发行基金的数据库,按照中央银行的现金运营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后者是商业银行存放CBDC的数据库,可以在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也可以在CBDC私有云上,遵循商业银行现金运营管理规范。“三中心”则包括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其中,登记中心记录CBDC及对应用户身份,完成权属登记,并记录流水,完成CBDC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其主要功能组件分为发行登记、确权发布、确权查询网站应用、分布式账本服务几个部分。发行登记进行CBDC的发行、流通、回笼过程及权属记录;确权发布将发行登记的权属信息进行脱敏后异步发布到CBDC确权分布式账本中;确权查询网站依托分布式账本面向公众提供在线权属查询服务;分布式账本服务保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CBDC权属信息的一致。
通俗来说,可以理解为我们在登记中心利用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特性,构建了一个“网上验钞机”,即CBDC确权账本,对外通过互联网提供查询服务。这种设计对当前分布式账本技术而言,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既集中又分散的二元模式下,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应用思路,一方面将核心的发行登记账本对外界进行隔离和保护,同时利用分布式账本优势,提高确权查询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由于分布式账本仅用于对外提供查询访问,交易处理仍由发行登记系统来完成,以细化原子交易颗粒度的方式来进行交易的分布式计算处理,这样可以通过业务设计的方式有效规避现有分布式账本在交易处理上的技术性能瓶颈。显然,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保障CBDC验钞的可信,但并未影响中央银行对CBDC的全局管控。
尤其是,这种双账本包容性设计,既延续了传统技术的成熟稳定性,又为新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留有空间,使得两种分布式技术相互兼容、并行不悖、优势互补,并在演进过程中,竞争择优。
场景二:批发端支付结算
目前各国正在开展的CBDC实验,主要针对批发端场景,且大多基于区块链技术。比如,加拿大的 Jasper 项目,试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额支付系统;新加坡的Ubin项目,评估在分布式账本上以数字新元的代币形式进行支付结算的效果;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旨在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的应用,评估现有支付体系的特定功能是否能够在DLT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转。还有中国香港的LionRock项目、泰国的Inthanon项目等均是试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CBDC。这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都在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和严格控制下展开。
以新加坡的Ubin项目为例,其采用了与加拿大Jasper项目一样的数字存托凭证(Digital Deposit Receipt,DDR)模式。为了支持分布式账本中DDR的发行,现有新加坡电子支付系统(MEPS +),也就是新加坡的RTGS系统,专门建立一个DDR资金抵押账户,每日开始时,参与银行请求中央银行将其RTGS账户中的资金转移到DDR资金抵押账户,以此作为抵押,分布式账本创建相应等值的DDR,发送到各银行的DDR钱包,由此参与银行之间可开展基于分布式账本的转账和支付。日终,分布式账本系统将向MEPS+发送一个网络结算文件,MEPS+依此调整DDR资金抵押账户余额,匹配参与者在DLT网络中的DDR余额。
可见,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与现有成熟的中央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不排斥,完全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DDR支付系统为现有RTGS系统提供了一种不依赖传统账户的新型支付方式,有效补充了现有支付清算体系。另一方面,DDR作为RTGS中电子化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延伸,其最终可以转换回RTGS账户价值,并通过RTGS系统对外结算,也就是说,RTGS系统解决了区块链DDR到传统账户资金的结算最终性问题,这侧面也说明了区块链的结算最终性可以有机融合到现有清结算体系中。此外,由于DDR 是通过100%资金抵押生成,不影响货币供应量,因此分布式账本也不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总量管控。
显然,在技术逻辑上,中央银行主导的基于区块链的新型支付系统是完全可行的。某种意义上,参照Ubin项目的数字存托凭证模式,可以无需借助类似网联支付平台这样的中间渠道,各家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金融专网中构建对等网络的方式,以统一的区块链网络连接起来,开展支付清算。考虑到目前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性能还在演进的过程中,上述清算业务宜在批发层面展开。
应该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是指去中介,但不去监管。在联盟链的环境下,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不但可以对区块链所承载的业务及其风险进行中心化管控,而且还可以实现穿透式非现场监管。
场景三:现金数字化
似乎现金的数字化与准备金的数字化(即前述的数字存托凭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前者面向社会公众,而后者仅局限于银行间流通,但面向社会公众就引发了一个难题,倘若允许公众在中央银行开户,中央银行将面临着极大的服务压力,并可能引发存款搬家,导致狭义银行。
一种解决思路是100%备付准备金模式。代理运营机构向中央银行存缴100%备付准备金,随后在其账本上发行相应数额的数字货币可视为央行数字货币。IMF经济学家把它称为合成央行数字货币(sCBDC)。据此,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100%备付准备金存缴中央银行之后,它们虚拟账户中的资金就是央行数字货币了。若此,则中国早就是全球首个实现法币数字化的泱泱大国。
但仔细琢磨,这一思路存在着缺陷:一是技术上,100%准备金存缴意味着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等全生命周期均要依附于传统账户体系,尤其是跨机构CBDC的流通,除了CBDC账本更新外,还要处理相应准备金账户间的清结算,只能牺牲系统灵活性,加以额度管控的方式去应对,而且还需要成立专门的清算机构提供互联互通服务。这不仅增大中央银行中心系统的压力和复杂性,也就是说,还是没有解决央行的服务压力,而且难以实现“账户松耦合”的要求;二是管理上,这种方式央行和运营机构在发行流通过程中是紧绑定的,央行依然承担中心化压力。如何保证代理运营机构100%备付准备金后没有超发货币,尤其是当代理运营机构运营的支付网络不受中心化管控时,中央银行更难以掌控运营代理层的货币发行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某些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CBDC的理由。
视角决定思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优的解决方案。现在提到CBDC,许多人是自顶向下,从中央银行发行到商业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发行到个人的视角来理解CBDC的技术逻辑,所以总有一个乱发票子的担忧。实物货币受制于印钞造币环节,非如此不可,但数字货币的“印钞造币”可以瞬间完成,无需这种制约,而这才是其优势所在。如果以自底向上的视角看,可以惊讶地发现,数字货币最终用户并没有“发行”的概念,而是“兑换”的理念,是手里有多少现金,有多少存款,去兑换CBDC。所以从这角度看,乱发票子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突出,代理运营机构兑换出的CBDC,不是中央银行给与的货币发行额度,而是用户用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等额兑换的结果,中央银行只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统计相关信息并予以监管。实际上,目前无论是私人的稳定代币,还是各国研发的CBDC,都是按需兑换的思路,而不是扩表发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这一点对货币政策而言,意义重大,表明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技术路线而言,意味着可以不拘泥于实物货币的发行流程,系统的设计可以更为简洁,局面因此大为改观。
基于自底向上的兑换视角,可以提出一个CBDC简化版实现方案。具体思路是:业务由底层客户发起,客户申请兑换CBDC并将其托管至代理运营机构。代理运营机构记录客户托管CBDC的明细账本,为每个托管客户单独建立明细账。代理运营机构收到客户兑换并托管CBDC请求后,在收取现金或扣减客户存款的同时,将等额CBDC记录在该客户明细账下,然后向中央银行缴回现金或扣减存款准备金,并以批量方式混同托管至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记录代理运营机构的总账本,是一个总量的概念,与代理运营机构的明细账本构成上下两级双账本结构。当同一家代理运营机构的客户之间发生CBDC支付时,只需在该机构的明细账本上变更权属,无需变更中央银行总账本。当发生跨代理运营机构的CBDC支付时,首先由相关的代理运营机构交互处理,在各自明细账本上完成CBDC的权属变更,然后由中央银行在总账本上定期批量变更各机构总账。为提高效率,减少风险,可考虑引入持续净额头寸调整、流动性节约(LSM)等机制。
这一方案有以下优点:一是明确了持有者对CBDC具有完全掌控权。未经持有者的签名或同意,其他任何主体均不能动用CBDC。这就使CBDC真正具备现金属性,与存款类货币本质不同。二是央行不对底层客户单独建档,也就是说,普通公众不在中央银行“开户”,降低了中央银行的服务压力,同时真正实现了“账户松耦合”的要求,因准备金账户批量调整,CBDC系统相对独立于RTGS系统。三是各家代理运营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满足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构建自身的数字货币代理运营系统,有助于竞争,便于客户选择。由于是按需兑换,而不是扩表发行,因此就没有了运营代理层超发货币的担忧。另外,虽然底层客户交易信息只存储在中间层,不存储在中央银行账本上,出于政策需要或监管需要,中央银行有权向下一层的代理运营机构提取信息明细,从而在分布式运营条件下实现了中心化管控。
结语
区块链作为一种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兴技术,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而言,有助于实现分布式运营,同时并不会影响集中管理。本文通过三个典型场景进一步论证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可以纳入到CBDC的分布式运营与央行的集中管理体系中。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CBDC的登记账本,对CBDC验钞,保障可信。在批发端场景,各国开展的实验也表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CBDC和支付系统具有可行性。而在现金数字化的零售场景,本文认为之所以目前CBDC研发方案一直无法发挥出央行中心管控下的分布式运营应有的优势,问题在于自顶向下的“发行”视角,对此,本文基于自底向上的“兑换”视角,提出了全新的CBDC实现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实现了“管控中心化,运营分布式”的目标。
“物物而不物于物”,“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以道御器”,这是我国古代哲人的思想。集中管理与分布处理历来需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宜“先入为主”地将制度层面的中心化管控与技术层面的分布式处理简单对立起来。当前,各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实验进展迅速,内容已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交易性能、身份认证、券款对付、款款对付等广泛议题。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区块链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这不是我们轻言放弃的理由。Facebook的Libra项目已在研发基于安全、可扩展和可靠区块链的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附:
央行数字货币(简称 CBDC)定义
一、CBDC 的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还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存在。数字货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任何非有形货币都称之为数字货币。目前经济中的很多货币已经数字化了,比如银行存款、余额宝和微信零钱等等,都是数字货币的体现。与数字货币对应的是人们可以携带的物理货币,比如纸币、硬币和黄金等。所以,从货币存在形式看,央行数字货币,顾名思义,将会是一种数字化的货币。
二、货币的发行方,是国家央行、商业银行还是私人机构。纸币和硬币通常由国家央行直接发行或者授权商业机构发行,因此又称之为法币。法币的特殊在于法律授予它无限的偿付性,同时,税收必须用法币进行支付,这给了法币强大的价值背书和任性的垄断地位。所以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方是央行,也就意味着任何机构都必须接受,也在理论上更愿意接受。
三、谁可以在央行开户,是所有民众还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现金,大多数人也都可以开启一个银行账户或者支付宝账号,但只有得到授权的商业银行才能获得央行的准备金账户。支付宝拥有上亿的用户,但一个国家的央行往往只会管理几百个商业银行账户。在考虑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楚这种货币可以面向的对象,换句话说,普通人是否可以在央行开户以及会带来的影响。
第四个角度才是这种货币该怎么记录,这也是区块链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潜在意义所在。这种央行货币的发行是基于分布式账本还是中心化的数据库、谁有权限写入和修改数据、这些数据应该是公开还是匿名。
总结一下,我们定义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电子化、由国家央行发行,面向一定人群或者机构的现金替代品或补充品。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通过区块链发行,也可以基于其他的数据结构。
在全面数字化的世界里,数字金融这种新科技的落地势必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革新。那么,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跟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又有什么区别呢?
加密货币:比特币
加密货币的代表性产品就是比特币。比特币是中本聪提出的一种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系统,这种特殊的货币系统通过计算力来产生虚拟货币,不依靠权威的货币机构发行。比特币系统是构建于区块链技术之上,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成熟应用。
随着比特币开源网络的运作,截止至2019年2月,比特币流通市值已超越4693亿元,是最为成功的无中心协助模式应用。比特币的成熟同时带动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的逐步扩展,现已经在多种场景种得到应用(如权益鉴证、信任担保、数字公证等),解决了互联网发展中的信任痛点,为未来互联网运作模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货币运作原理
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
央行数字货币(CBDC)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字化的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的法定加密数字货币。CBDC与比特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行机制的不同——比特币的发行者不是国家,是一种非法币的电子化。CBDC与比特币都可以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而支付宝、手机银行则是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
这两种不同的数字货币背后隐含的经济金融内涵也完全不同。央行数字货币(CBDC)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优化央行货币的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的地位。
双层框架央行数字货币(CBDC)= 银行账户系统 + 加密货币钱包
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的是一种双层框架结构,该结构结合了中央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体系,即将原有的银行账户系统与基于数字货币钱包的账户系统相结合。在比特币加密货币体系中,货币是独立于法定货币系统和银行账户系统的,这种分离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用户的管理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央行在设计CBDC时以原有的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为基础,引入了数字货币的钱包属性,实现了支持一个账户同时管理现有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的双层框架结构。
双层框架内央行数字货币(CBDC
DC/EP的概念
在概念上,“DC/EP”是两个词的组合。其中DC为Digital Currency的缩写,即数字货币;而EP是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所以DC/EP是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意思。其中,支付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或者是其他的网络系统传输的数字的东西,并不是纸面的货币,所以电子支付本身也是有数字货币的属性。
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很容易理解,就是数字形式的货币。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通常也被称为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简称为CBDC(中国叫DC/EP)。一般来说,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的数字形式,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属性完全不同。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一定是中心化的,并且不一定使用区块链技术。
DC/EP的定位
央行发行的DC/EP其定位是纸钞的替代品,也就是数字版的纸钞。用行话来说就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如果DC/EP是纸钞的替代品,那么纸钞所涉及的支付场景,DC/EP也一定能够实现。并且DC/EP可以在无网的状态下完成交易,试想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旅客只需要拿出手机碰一碰能就能瞬间完成交易,这在过去都是不敢想象的。
DC/EP与比特币、Libra、USDT以及微信支付宝的对比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五大新兴货币中,由于DC/EP直接由国家央行发行,所以DC/EP的价值保障系数最高,相比较微信和支付宝拥有更高的安全系数和更广泛的易用性,相比BTC等纯区块链数字货币拥有更好的价值支撑,可以说DC/EP借鉴了现阶段所有新兴货币的优势,对传统人民币体系进行一次优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贴合日常生活使用需求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发行DC/EP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维护人民币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
第二、传统纸币、硬币在发行、印制、回笼、贮藏各环节成本非常高,还要投入成本做防伪技术,并且流通层级较多,携带不方便,货币的演变必将走向虚拟化、数字化
第三、相比较传统账户模型,公众对匿名支付存在一定的需求
DC/EP未来展望
从货币发展必然性来说,货币必然向低成本、可靠、便捷的方向发展,一般等价物必定越来越脱离实体,其形态也越来越自由。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法定数字货币事关我国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的移动支付在国际支付中处于相对的领先地位,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Libra的发布给我国敲响了警钟,DC/EP的及时推出能够在关键时刻突破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上升空间。
在全球数字化的浪潮下,DC/EP能够成为下一个十年数字化转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