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环保吗?

Unknown view 33 2013-10-25 13:52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1.比特币浪费资源?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挖矿”,经常被人诟病:那么多机器全力运转,耗费大量能源而什么都不产出,仅仅为了维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运行而已。这么多“白白浪费”掉的能源岂不是意味着比特币是很不环保的?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例如Sunny King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币种PPC,就旨在解决比特币的耗能问题。诚然,在耗能方面,PPC的确比比特币更加节约,但也有另一些代价,PPC为了减少能耗而作出的某些改变未必是好事,但在这里我不想深入分析PPC和比特币的优劣得失,这已经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首先,我们要看看比特币的“能耗”究竟是否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对比的首先应该是传统货币,而不是作为衍生的同门密码学货币。

相比于传统的货币体系而言,比特币的能耗非但不是其致命伤,而且可以说是非常节约了。比特币的能耗看似巨大,但它维持了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运行,货币的发行和交易都由这一网络支持。不需要印钞机造币厂,不需要中央银行和各级银行体系,也不需要复杂的国际汇兑系统。

光是一家“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就“下辖22个大中型企业和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员工近3万人,净资产总额300亿元。”这些大中型企业及其员工的每天要耗多少电?“中国人民银行”一年的支出就在百亿级(而现在比特币的总币值都没那么多),光是三公经费中的公车开销就达到3亿。如果把全世界的印钞厂和央行都加起来,还不算各级地方银行和汇兑业务,维持传统货币的交易体系究竟要耗多少能源和资源?如果说比特币挖矿机空耗能源啥都不生产,那么央行又生产了什么呢?

当然,比特币网络目前还处于新生阶段,直接与成熟的央行系统相比较也是不公平的。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其能耗恐怕还会提升几个量级,也会出现一些衍生机构造成额外的消耗。但无论如何,比起庞大而臃肿的传统货币体系,总是小巫见大巫了。

比特币的新币产出每四年减半,用不到等百年后新币产尽,十几二十年后,新币在挖矿中的份额就将变得很小,挖矿的收入将主要由交易费构成,而每一笔交易费都是每一个交易者为了自己的交易更快得到验证而自愿支付给矿工的。于是,挖矿的能耗始终不是无限的,而是在市场自发平衡中得到限制的——挖矿的耗能不会长期超过挖矿的收入,否则矿工不会开动机器;挖矿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者额外支付的交易费,而这些交易费都是交易者觉得为了让这笔交易得到验证而值得付出的费用。交易者们认为为了验证交易值得付出多少额外消耗,矿工就会投入相应的能源去开采。总之,比特币网络的所有消耗最终将趋近于合理的市场价。但是在传统货币体系中,维持系统的代价并不是市场自发平衡的结果,相反,总是央行通过其垄断的权力试图用其货币政策去调节市场,央行总希望自己成为市场平衡的原因而非结果,央行的存在是一个超越市场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市场无条件地供养着央行,它的消耗或浪费根本没有限制。

2.环保不止是节能

我们说比特币系统比传统的货币体系更节能,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比特币更“环保”,究竟什么是“环保”,还有待追究,至少,环保不止是节能的问题。

甚至“节约能源”也未必是更环保的。例如节约用水,一定更加环保吗?这还得看具体的情况。例如我从河里打三桶水回来洗个澡,你就用一桶水就能洗澡洗衣服拖地,那么你是比我节约,但最终水都还得流回河里去。我用完的这三桶水对河水造成的污染未必比你的一桶水更多,甚至我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加温和。

除非我要去截取整条河流,而你只截流三分之一,那么或许你更环保一些。但人们之所以要截取整条河流,却也是出于某种节约的心态:河水 滔滔逝去,大量的能源白白流逝,开发水电站把这些白白浪费的能源利用起来,岂不是更节约吗?这似乎也挺有道理,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水电站是清洁能 源,有利环保,所以要多造水电站。但多造一处水电站,就一定会少建一座火电站吗?事实绝非如此,多造一座水电站的结果往往只是促使水电站周围多建几个矿场、化工厂而已。

如果说比特币耗能是白白浪费,那么这些能源拿去炼钢就一定不是浪费了吗?因为这些钢材很有用?但它们将要用在哪里?用在了(比如说)大举的建设、开辟大量新城、新楼,新工业园区、新矿场、新电站、新炼钢厂……如此循环,不断扩张。但说到底这些建设活动又是不是浪费呢?你或许要说:这些建设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都是有用的。但人的许多需求本身也是在相应的技术、文化环境中被培育出来的,大量的建设和生产不会填补并减轻人们的需求,反而不断刺激着新需求的产生。而需求的更新一方面可以说是进步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如果欲求陷入无节制的膨胀,就正是环境危机的根源。

其实古老的生活方式经常是更加“浪费”的,而现代人以效率的逻辑衡量万物,把一切自然物看作有待利用的资源,榨干一切可以产生效益的东西而不留余地,每一项资源都必须产生效益,这种文化倾向本身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当然我也不是说只有现代人特别糟而古代人很环保,古代人同样也会造成环境破坏,许多文明都毁于生态灾难。但唯独到现代,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全球的、全局的问题,不再只是一些具体的,可以明确定位其前因后果的问题,也不再只是影响一时一地一部分人的问题。因此任何具体的举措,节约也好,治污也好, 在某些局部问题上造成缓解的同时,也许在更大的层面上反而加剧了问题。

3.专制和放任都无法解决问题

既然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是否必须一个掌控全局的权力,比如世界政府,来协调控制,才能应对环境问题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当然,有些专制独裁政体,比如朝鲜,由于拖慢了工业化进程,或许真能减缓环境灾难的发生,但这一政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更不用说有些专制政体,例如苏联和天朝,更是成为奔向环境灾难的急先锋。

但是不是像许多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就可以避免环境灾难了呢?那也未必。自由市场对环境灾难的扼制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是产权明晰,二是市场竞争。

如果说这座山这片河都是公家的,权责不明,大家都事不关己地尽情污染,出现问题时也互相扯皮,这样的确很糟糕,而如果这些土地和河流都是有具体的私人或企业所有的,那么他们就更愿意对其尽心照管,而其他利用或破坏这些私有资源的人也将有明确的谈判对象。这种明晰产权的做法被证明是利于环保活动的开展的,甚至中国也有些地方开始引入这种模式来治理污染了。但私产制也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很熟悉所谓“囚徒困境”、“公地危机”等寓言,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形下,每一个私人都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在整体看来可能是最糟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环境问题是全局性而非地方性的,且不说臭氧空洞和全球变暖这样的大问题,光说一条河流,其上游、下游和支流等等都是互相牵扯的,上游的截流或排污将会直接影响下游的生态,更不用说许多难以精确测定的间接影响。自然环境之间互相牵扯影响的复杂性总是要高于个体和公司互相关联牵扯的复杂性,一些能够具体定位出破坏者和受害者的环境问题当然会在私产制下得到更好的化解,但更多难以定位出破坏者,甚至难以确定受害者的问题则仍然难以解决。

再说市场竞争机制,比如能源短缺了,能源就会涨价,如果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激励人们去开发和研究新的替代能源。现在替代能源成本还较高,所以难以推行,但依靠市场机制,等到传统能源真的濒临枯竭的时候,自然能够找出替代的办法。污染和环境破坏也会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等到生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激励人们去治理……总之许多乐观者相信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好一切。

比特币的拥趸们基本上不会支持专制制度,大多都是自由市场的支持者,包括我在内。但支持自由市场并不意味着迷信市场的力量,市场之手终究不是上帝之手。

要害还是在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而且许多环境破坏都是积累性的、不可逆的。环境灾难往往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以无可转圜的方式发生,事到临头再自发调节也许太晚了。例如复活节岛的生态灾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岛民们砍伐树木用作滚动装置来搬运石料和石像(相当于把滚木当作消耗的能源),等到岛上的树林被开采殆尽,石像的筑造工程当然要搁置了,但树林并不会很快恢复原样,相反,树林破坏造成水源流失、生物灭绝,最终整座岛变得无比贫瘠,岛民们自相残杀,最后文明失落复归野蛮——以至于西方人发现这座岛时还以为那些巨大的石像是外星人的杰作。要注意,森林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和环境灾难这一连串过程是缓慢的,在此过程中滚木的成本并不会显著地提高,岛民也没有足够的科技以预测危机,一旦发现危机,就已经到了无力逆转的境地了。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局部的生态灾难造成文明毁灭的情况在历史中经常发生,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生态危机都是局部的,一个岛的文明毁灭了,其它岛也许发展了起来,最后总有些文明幸存下来。但如果说复活节岛之于当时的岛民,就如同整个地球之于我们现代人,这个生存的环境如果遇到了全局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我们可就无处可逃了。

有人会说,那些古代文明之所以自取灭亡了,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等等,而现代西方文明终于找到了生存的诀窍,所以不再会面临这样的灾难了。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一点,但何以证明这一点呢?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人类的力量日趋强大,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力量越大、只能意味着一旦碰壁,遭到的打击也越大,速度越快,意味着在危机面前越难以刹车。何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在致命的全局性危机发生之前总能够及时规避呢?我看到的一种最可笑的论证是:迄今为止的发展成就足以给与我们信心,但这就好比说“我从前没死过,这证明我将来不会死”,或者“前十八年年年都长高,于是我们可以预计将来也每年都会长高”。

4.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

总之,无论是专制还是放任,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都无法让我们在环境危机面前高枕无忧。但难道比特币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当然,也不能,没有任何一劳永逸地规避危机的手段。但我相信,比特币能够有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局性的。

比特币将首先影响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而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最终将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它们也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系统,市场环境总会与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理性经济人”的设定只是一个抽象的幻想,而从来没有真实存在。真实的市场参与者并不总是以趋利的效用逻辑来行事的,人们文化、信仰和思想的倾向也将决定市场的走向。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好恶,个人的偏向聚集在一起时不会完全抵消,而是会呈现出某些特定的“时代精神”、“时尚”、“风气”之类的全局性偏向。这些文化偏向不能简单地视作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噪音或干扰元素,而是应当视作市场经济之上的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

例如汽车市场中,有些车明明性价比更高,但因为中国普遍的反日文化,就可能滞销。转基因、有机食品等标签也会左右人们的选择,更不用说奢侈品、装饰品等“无用”的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文化偏好。那么如果“环保”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偏好,环保的观念和风尚深入人心,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环保的逻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效用逻辑,对经济系统产生某种全局性的影响——这种全局影响并不需要诉诸一个中心化的专制机构,而是借助于同样是自由开放的文化交流。

那么如果比特币能够促进一种更环保的文化或生活习惯,那么它当然能促进整个经济环境朝向更环保的方向扭转。

我们说决定市场关系的不仅仅是效用逻辑,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不只是考虑“成本—收益率”,更会带入各种文化、时尚乃至信仰的衡量。而仅就“成本—收益”这一衡量方式而言,也并不是单纯、客观的。冷漠的人可以不理会反日或反任何什么的情绪,不被各种忽悠和渲染蒙蔽,只带着效益逻辑参与市场,但我们仍然要问:他以什么衡量效益?

人们以金钱来衡量成本和收益。且不论这种拜金主义是否狭隘,我们先要问:哪种金钱?

金钱从来不是脱离于时代和文化的某种外在标尺,金钱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而不同形式的金钱所蕴含的文化倾向也是不同的。

例如,同样用效益逻辑来衡量:眼前的80块和五年后的100块哪个更值?如果你说的是人民币或美元,我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如果你说的是津巴布韦元,我必须肯定选前者,而如果你说的是比特币,我就更可能选择后者。

这样的倾向当然会直接影响我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决策。我在“比特币:常识与教条”一文中已经讲过了,通胀货币鼓励提前消费,鼓励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从普通人到一国政府,大家都以借新钱还旧债为日常状态。借贷如此容易的确能够大大促进创业者前期扩张圈地的速度,但同时也把扩张的逻辑固化为一种文化定势。就个人来说,就是只顾眼前,朝生暮死地享受当下,而缺乏长远眼光;就国家来说,就是刺激其侵略性、扩张性的方面,例如金本位的崩溃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战争的后果(而根本不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忽悠我们的所谓通缩之类的本质缺陷),现在战争预期也仍然与通胀预期直接关联(美国作势要打叙利亚时国际市场什么反应?);而就全人类来说,通胀逻辑的后果就是面对自然界的扩张态度——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起来,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到时候总会解决的。我们倾向于先透支环境,把治理的责任留给后世,这种风范与借新钱还旧债的通胀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如果能始终像现在这样,经济不断加速发展,科技不断加速进步,而市场环境或自然环境不发生任何超出预料的剧烈变化,那么这种借新钱还旧债的循环就始终能够持续下去。但问题在于,越是持续下去,我们就越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停下,一旦发展遭遇瓶颈或阻滞,新仇旧债一并涌上来时,我们可能没有任何办法。如果问题只是局部的,比如塞浦路斯,那么也许好解决,专制者一声令下直接在银行账户中增添或抹掉几个零就缓解了。局部的生态灾难也可能通过移民、殖民、或者干脆靠死一批人来解决。但全局性的灾难呢?如果美元体系的货币生态发生了全局性的崩溃,我们或许还能指望推倒重来,比特币来拯救世界。但如果地球生态系统全面崩溃,难道整个人类文明都要推倒重来吗?

而比特币带有的倾向,鼓励人们更慎重地持币——这并不会造成主流经济学家闻之色变的通缩危机,通缩这一概念本来就是通胀逻辑下的副产品,因为整个文化习惯了通胀,一时的停滞才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好比吸毒者时而会遇到毒品不足的状态,而只有在这个状态下吸毒者才会感到不适,而在他所以为的“正常状态”,亦即毒品供应充足的状态下,他是完全舒适的,因此人们误以为问题出在毒品不足的状态,而不明白这一不适状态恰恰是被误认为正常的“舒适状态”的必然后果。吸毒者只会恐惧毒品不足,正如通胀文化只会恐惧通货不足。比特币并不会让人永远不把钱花出去,而是促使人们花钱和借钱都更为慎重,眼光更加长远。这当然可能在表面上减缓某些产业的扩张速度,例如神木的集资挖煤就不可能那么疯狂,鄂尔多斯的造城运动也不会那么迅速,但总体来说,庄重而长远的眼光不会是坏事,比特币不会真正阻碍发展,而是让发展以更稳定、更扎实、更环保的方式推进。

5.自大与迷信——环境危机的根源

在这里,比特币不仅是以间接的文化感染的方式促进环保,而且,更在某种意义上直指环境危机的根源:人类的自大与迷信。

事实上“环保”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着人类的自大——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但地球难道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吗?哪怕人类全死绝了,地球还是照转,新的生态系统早晚还会生机勃勃地繁衍起来。不是我们保护着环境,而是环境保护着我们。

而现代人似乎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自以为是地承担起了照管万物的职责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人类的科技,人类的力量,能够掌控一切。即便现在不能控制的部分,将来早晚都会有办法控制——这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同时也是人们看待市场环境的态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自然环境,而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们则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市场环境。美联储、各国央行为了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需要不断地刺激、调整、计划、指引,精密地操控着一切。然而,市场真的需要人们控制和保护吗?人们又真的能够成功地维持市场稳定吗?

是生态平衡保护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保护着生态平衡,是市场保障着我们的经济生活而不是我们在维系着市场平衡。无论是中苏的“计划经济”,还是欧美的“前瞻指引”,人们总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仅能够掌握市场的走势,还能在任何变化下应对自如。但这是自大,而且是个迷信。人类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当人的力量不断增强时,人的行动所激起的动荡和反应也就越大,当市场的领地拓宽时,其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边界事件也就越多。人永远总是活在“环境”之内,而不能活在环境之上去支配整个环境。

比特币能“保护环境”吗?能控制环境的未来吗?不能。但它有助于消解人们的自大和迷信——它要消灭央行,打消人们”那些英明神武的经济学家能够保护市场、控制一切变数“的迷信。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的本质就在于它总是某种外在于人类的自行其是的力量,人类的知识总有其边界,求知的事业与其说是为了消除知识的边界,不如说只是为了不断地拓宽它。人们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永远活不到环境外面。因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节制“、”未雨绸缪“的策略总是需要的,我们要发展,但也总要”留有余地“。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留有存款“就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自我节制。这并不能让我们预知并规避所有的”不测风云“,但至少能让我们不至于跑得太快而难以转身、在危机临头时陷得太深、摔得太惨。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Previous: 两年涨幅超4480倍 全球掀起淘金比特币狂潮 Next: SV Angel创始人谈比特币:未来不局限于货币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