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区块链发展需发力起跑线,淬火成刀剑
作者介绍: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财政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支付清算等。
记者:Lydia
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如果用周星弛在《大话西游》里的说法,前一段时间似乎铁扇公主还是小甜甜,现在突然变成了牛夫人。为什么?我们进一步值得思考,新金融究竟背后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好的东西、哪些真正的变革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坚持?而区块链给新金融带来了哪些生机?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杨涛所著的一篇关于区块链的文著,刊发于《人民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23版。文章立足当前区块链发展现状,思考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内的改革趋势与政策环境,并提出了区块链发展的八大主题词。
本文作者:杨涛
在G20杭州峰会上,“数字经济”成为热词。所谓“数字经济”是指各类数字化投入带来的全部经济产出。数字化投入包括数字技能、数字设备(软硬件和通信设备)以及用于生产环节的数字化中间品和服务。
对后发优势日益突出的我国来说,数字经济成为践行供给侧改革、迈向国际市场竞争前沿的重要助力。到2015年,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已达到了11.1万亿元,网民人数达到7亿,一批信息科技企业开始在全球崭露头角。根据埃森哲战略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关于数字化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的研究报告,2015年数字经济在中国GDP的占比为10.5%,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13.3%。
区块链作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新型分布式技术,一方面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探索空间和架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说与国外的差距仍不算大,因为从全球来看都还处于创新尝试阶段,各国的“起点”非常接近。然而,如果重视程度或投入不够,则很可能在区块链的创新浪潮中继续落后。
在现实中,国内外诸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都开始深入研究区块链,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内的改革趋势与政策环境,需要把握好八大主题词。
一是降温。如同在冶炼钢铁之时,加热到极致,就需要淬火来加强硬度,使得“刀剑”成形,当下的区块链也是如此。区块链的热潮既带来充分探讨和积极应用,也产生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总体上看,区块链尚处于“婴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呵护而非捧杀。
二是扎根。区块链并非“凭空产生”和“旨在颠覆”,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发展中拥有演进脉络和基础土壤。数字货币在上世纪末以来的新货币经济学探讨之中,已经广泛涉及。这就意味着,区块链必须在主流经济社会框架中,找到自己的“血缘”根本。
三是需求。区块链亟须在场景方面有所突破,应该让大家切实看到,在产业发展和商业应用当中有一些案例,能带来切实好处、风险可控,又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人们一谈到共享经济,脑海中总能想到一些“独角兽”的示范作用。区块链目前还很缺乏非常成功的案例,理应围绕经济社会需求来努力“落地”。
四是务实。区块链通往可编程经济的道路非常漫长,在此过程中,需摒弃“万能论”,因为能有一部分场景得以应用,就已有巨大价值。例如,在区块链金融应用中,就应在金融体系的“大树”之上,先修剪和嫁接“枝杈”,从小做起。
五是规则。经济金融领域的任何变革,往往都是基于效率、安全、利益三者权衡的结果。在实践中,现有的许多模式与安排虽然不是最优的,但可能是“性价比”最好的。区块链的本质不是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必须与现有规则进行融合完善,尤其在金融领域,更需技术规则与金融规则的协调。
六是共享。经济共享发展的理念,一直贯穿在经济学演进与各国实践中。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共享金融则是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构建以资源、要素、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区块链发展中需充分体现“共享”的本质,而非成为金融创新中少数主体谋利的手段。
七是解读。区块链最早由热衷比特币的“币圈”人士推崇,后来转为以技术极客为主的“链圈”,其内涵特点仍需技术层面的专业化语言描述。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就需要多探索用“人话”叙述,一方面让政策层、各行业能够明白,另一方面让公众有所认识和理性判断。
八是门槛。由于存在专业性要求,区块链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面向大众,尤其是在投资方面,仍然是“小众”和“精英”领域。要避免形成“全民区块链”的炒作,防止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蔓延,从而真正成为一场助力数字经济变革的“可控”实验.
作者:Lydia | 来源:Chainb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