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专题: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Unknown view 48 2016-9-8 06:37
share to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专题: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

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匿名虚拟货币,吸引了众多目光。比特币之前,已经有过游戏币一类的虚拟货币,它们在特定的领域内,受到特定人群的追捧。而在游戏币之前,也已经有了许多电子货币,如银行卡、电子票据等,它们是法币的数字化。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对经济金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发了关于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深层次思考。

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

在研究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之前,我们先比较几个重要的概念——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一样,虚拟货币也是无形的,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发行者的不同。电子货币是法币的电子化,包括我们常见的银行卡、网银、电子现金等;还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这些电子货币无论其形态如何、通过哪些机构流通,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但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其最初的发行者并不是央行。比如,腾讯Q币以及其他的游戏币等,这类虚拟货币主要限于特定的虚拟环境里流通;之后出现的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问题,实现了全球流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统称为数字货币(见表1)。由于性质不同,不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是法币的电子化,包括非现金支付方式,如票据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支付等。最初,电子支付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完成;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非金融支付机构也进入支付体系,被称为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加入,使支付变得更加便利,比如提供更加友好的支付界面、拓展特约商户范围、收集整理信息提供增值服务等,但最终的支付清算仍然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完成。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电子货币导致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在选择持有货币还是持有其他金融资产时,经济主体不仅要考虑收益,还要考虑交易成本,包括购买金融产品的佣金、出售金融产品到银行取现所花费的时间等。电子货币便利了货币和金融产品的转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利率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引起经济主体频繁改变货币和金融资产的持有量,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贴现和信用卡涉及信用创造,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始提供信用服务,从而减少企业和个人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相应减少货币创造和货币供应量。从对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看,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以及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下降。

电子货币的发展导致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降低,但有助于提高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性。在数量型调控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产出、通胀等经济变量。电子货币的发展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下降、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侵蚀了数量型调控的基础,削弱了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但电子货币便利了现金与其他生息资产的转换,企业和个人更容易持有生息资产,企业和个人将不付息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生息资产比例上升,企业和个人对利率的敏感度上升,有助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

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具有不少优点,所以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追捧。区块链、加密等技术的进步使得制约虚拟货币发展的安全问题和信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交易双方无需相互信任就可以完成交易。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货币兑换限制和支付的寡头垄断,且成本很低,满足了公众低成本进行跨国界支付和交易的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央行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招致了滥发货币的质疑。比特币不由任何单一机构发行,而是由“矿工挖矿”产生,其发行速度和规模由技术规则预先设定,并设有一个上限,消除了使用者对货币滥发的担心。此外,比特币的匿名特征,也迎合了信息时代一些人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虚拟货币没有风险。一是缺乏透明度。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复杂的技术难以理解,使得使用者易于遭受欺诈。二是缺乏法律认可和监管,因欺诈、被盗、实体破产所遭受的损失也缺乏赔偿机制。三是存在技术安全问题。尽管破坏像比特币这样的区块链系统难度较高,需要攻击51%以上的节点,但攻击者可能转而攻击使用的个人或攻击相关平台。四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可能很高。比如,因遭受黑客攻击而产生可疑交易时,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不可逆转的性质,这些交易不能轻易地撤销,而要发动整个社区的“矿工”或者控制多数算力,这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2016年6月17日,The DAO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价值6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被劫持,后续解决方案在成本、合法性等方面引起了广泛争论。

按与真实货币的转换能力,虚拟货币可以分为封闭型虚拟货币、单向流入的虚拟货币和双向兑换的虚拟货币。封闭或单向流入型虚拟货币只在封闭的特定领域内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对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由于游戏币这样的虚拟货币通常只能单向兑换,仅在某些游戏中充当购买虚拟商品的货币,且不能兑换回法币,因此它们更类似于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更类似于单个商品的价格。游戏币购买力波动的影响,只限于该款游戏玩家范围,而货币政策关注的是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双向兑换型虚拟货币较大程度的具备了货币的特征,但其不是央行或公共当局发行的货币,流通也不经过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会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调控的前提条件是垄断货币发行权充当最后贷款人,通过投放或回收基础货币,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短期利率,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储蓄和投资等经济行为。当虚拟货币达到一定规模,在经济中充当货币职能,其数量和价格均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央行缺乏调控这些虚拟货币数量、价格的能力,只能通过调控法币流动性和价格来施加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被削弱。二是影响铸币税收入。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将弱化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造成中央银行铸币税损失。三是降低货币指标的准确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虚拟货币的支付网络有可能对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既有支付体系形成替代和冲击,从而削弱央行通过支付体系监测资金流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些因素制约了双向兑换型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是目前虚拟货币使用率较低。二是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有固定发行上限,容易引致通缩和囤积,甚至成为投资炒作的对象,从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三是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其发行人承担了对该种货币的兑付承诺和币值调节职能,有可能引致系统性风险,可通过法律予以规范和约束。由于目前数字货币的广泛使用还存在一定障碍,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有关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讨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探索货币当局在数字货币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但各国态度存在差异。英格兰银行的态度比较积极,提出通过“分布式账簿”技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可能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放,甚至向非金融机构乃至家庭和个人开放。

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仅仅只是替代纸钞和铸币,那么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现金,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影响都不大。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中,流通中现金其实也是央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只是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发行现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央行通过数字货币形式直接将货币发行至个人和企业账户成为可能。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创造渠道、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没有脱离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电子现金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交易支付。考虑到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便利了交易支付,电子现金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有限,对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不显著。电子现金在多大程度上被公众接受,取决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替代了现金,同时也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的话,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经济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影响。正如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本•布劳德本特在其题为“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如果央行负债表扩大至企业和家庭,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账户与银行存款账户越相似,所产生的银行存款流失的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就不仅仅关乎货币交易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而将涉及宏观审慎,有可能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但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职能是期限转换,即借短放长。与之相联系的是商业银行提供了信用风险甄别、定价、风险管理等服务,在这些领域,商业银行提供的专业金融服务仍然不可或缺。

作者:温信祥 张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温信祥系副司长

【来源】

http://www.cnfinance.cn/magzi/2016-09/01-24308.html

btcfans公众号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Previous: 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入会条件 Next: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欧盟区块链规则不应扰乱金融秩序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