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非洲 我现在相信区块链的机会在印太地区
6 月 20 日至 24 日,我受新加坡金管局(MAS)的邀请参加了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办的首届“普惠金融科技论坛”,并且在往返途中在新加坡和迪拜停留数日,前后整整两周时间,正好沿着印太地区北缘转了一个半圆。去之前我就听人分析过,区块链实体经济应用、或者说区块链的真正的机会并不是在美国、欧洲或者东亚,而是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正好就是环印度洋地区,也称为印太地区。虽然这些分析也是头头是道,但是对于我来说,毕竟是道听途说,对这种观点还是将信将疑。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身跑了一趟,确实获得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也对于印太地区区块链的发展前景也多了几分思考,因此也想通过本文分享一下我的主要看法。当然,一个短短两周的行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不足以得出什么深刻的结论,仅供业内参考,也欢迎批评和不同意见。
1. 背景
我这次之所以能够参加“普惠金融科技论坛”,是因为 Solv Protocol 和我们在澳洲孵化的生态合作伙伴 Uniz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以下简称 UBT)受到 MAS 邀请,赞助并参与到论坛当中。我作为 Solv 的代表,从澳洲墨尔本出发,途经新加坡、迪拜,于 6 月 20 日清晨抵达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在基加利期间,我与 UBT 的代表 Belle Lou 女士和 Chong Ren 先生一起主持了一个关于 ERC-3525 在真实世界资产(RWA)行业应用的分论坛,发表了一个展会演讲,参与了两个圆桌论坛,并且与卢旺达央行的副行长、MAS 首席金融科技官,以及加纳、柬埔寨、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的央行官员及 FinTech 领域的企业家进行了交流,参观了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并且特别花了一天时间游览了卢旺达 Akagera 国家公园,到这个国家的乡村地区走了走,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图 1. 普惠金融科技论坛开幕欢迎仪式
普惠金融科技论坛(Inclusive FinTech Form)是新加坡 MAS 倡议举办的一个政府与产业峰会,主要内容,在我看来,就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官员、银行家和企业家坐在一起探讨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来向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快速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参会者除了东道主卢旺达和主办方新加坡 MAS,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如印度、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孟加拉,以及非洲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乌干达、加纳、南非等国,几乎都有代表到场。这个会议之所以第一次举办就有这样的格局,主要还是因为新加坡和卢旺达的品牌号召力。作为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后发国家,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间成长为高收入先进经济体,在金融服务、社会治理、科技产业等方面所取得的的成就,在印太发展中国家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卢旺达在 1994 年种族大屠杀的悲剧之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不到三十年时间里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典范。这两个国家的政府联手,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图 2. 会议吸引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 2,500 位参会者
2. 卢旺达印象
此次参会,是我第一次到非洲,而第一次非洲之行,目的地就是卢旺达,这其实是事先没有想到的。十多年前在 IBM 的时候,公司曾有动议让我去肯尼亚出差支持非洲拓展战略,但最后未能付诸实行。当时了解非洲的基本情况,觉得如果有朝一日去非洲,应该是去肯尼亚或尼日利亚这样比较“发达”的地区,绝没有想到首次登陆非洲会是卢旺达。
跟大多数人一样,之前我对于卢旺达的唯一印象就是 29 年前那场恐怖的大屠杀。1994 年卢旺达大屠杀发生于 4 月至 7 月之间,但关于大屠杀的消息密集传到国内时,已经是 7 月,因此我对于那场大屠杀的记忆,是跟那一年的美国世界杯联系在一起的。记忆里,电视新闻节目前一分钟还在播报世界杯比赛的精彩画面,后一分钟就是大屠杀当中遇难人体的惨状。我记得当时我对于这一新闻时间最大的感受并不是恐怖或者难过,而是一种震惊和难以置信,觉得 21 世纪都近在咫尺了,马拉多纳都吃了禁药了,巴乔点球都打了高射炮了,美国都开整信息高速公路了,怎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国家搞种族主义大屠杀?而且一杀就是一百多万人!简直是匪夷所思,这得是个多么野蛮落后的地方啊。多年之后我看了电影《卢旺达饭店》,对于大屠杀的前因后果稍有了解,但还是不觉得自己会跟卢旺达有什么联系。
但这次去卢旺达之前,已经听到很多人跟我介绍说,卢旺达是近二十多年来非洲最为成功的国家,号称“非洲的瑞士”或者“非洲的新加坡”。但我查了一下维基百科,毕竟才是一个人均 GDP 不到一千美元的穷国,怎么能跟瑞士和新加坡相提并论呢?
在卢旺达待了四天,应该说对我来说冲击巨大。我初步理解了外界对于卢旺达加以美誉的原因。全面介绍我的卢旺达印象,将是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本文的主题简单介绍几个点。
自然条件:卢旺达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多山,号称“千山之国”。我们对于卢旺达自然情况的最深刻印象,是其极佳的气候。卢旺达紧贴赤道,但是时值夏季,气温只有十几度到二十几度,湿度 40 左右,干燥凉爽,极为舒适,与湿热的新加坡和酷热的迪拜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卢旺达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总体干燥凉爽,雨季则湿润温暖,单就气候而言,确实是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当然据我们所知,其附近的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大片地区都具有类似的气候特征,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于赤道地区的印象,这可能是因为附近巨大的维多利亚湖所产生的气候调节作用。
图 3. 卢旺达位于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Lake Victoria 的西南侧,紧贴赤道
人口:卢旺达大屠杀时,全国共有 700 万人口。延续三个月的大屠杀导致 100 多万人丧生,另外 100 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在短短数月之内损失 200 多万人口。但是随着战争结束,民族和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29 年来卢旺达人口快速增加,也成为周边国家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如今已经有 1,300 万人口。当年的大屠杀是胡图族对图西族的暴行。大屠杀之后,卢旺达政府不再允许区分胡图族和图西族,大家都是统一的卢旺达民族。就外形来说,卢旺达人确实有一些特点,是高个子的人比较多,男性 190 以上并不少见,身形修长俊美,五官立体,皮肤颜色也较更南部的非洲人要浅一些,美女帅哥很多。
图 4. 基加利大屠杀纪念馆里一些遇害者的照片
经济和基础设施:卢旺达是一个内陆多山国家,资源比较匮乏,主要特产是咖啡和茶叶,人均 GDP 900 多美元,大致相当于我国 2000 年的水平,但是实际上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也就相当于我们 1990 年代初的状态。道路质量尚佳,但过于狭窄,经常是双向两车道,一辆慢车可以把后车挡半天。在卢旺达期间,遇到一次停电,不知道是偶发还是常态。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大致相当于我国四五线市镇,农村则还能看到很多土房子。不过政府已经启动计划,为所有穷人建设和提供免费住房,条件相当不错。全民普及基本医疗保险。汽车数量不少,品牌也不算差,但是油品质量差,空气中充满着呛人的尾气味道,令我呼吸之间仿佛回到 1990 年代初。
图 5.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 CBD
图 6. 卢旺达政府为贫困人口建设的免费住房(在建中)
治安与文明程度:相比较于卢旺达的经济水平,其安全和文明程度达到了令人惊讶的高水平。治安非常好,一个外国人独行夜路不必有任何安全上的担忧。人民普遍热情友好,彬彬有礼。我们在路边驻足准备横穿马路的时候,行驶中的各种车辆都会停下来等待,小孩子见到外国人会热情地挥手致意。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卢旺达有大量的军警荷枪实弹在街头巡逻,显然这种安全是政府积极治理的结果。据说卢旺达的治安已经成为其国家名片,是周边国家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政局:卢旺达现任总统保罗·卡加梅是 1994 带领卢旺达爱国阵线从海外杀回国、推翻搞大屠杀的临时政府、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英雄人物。在新政府中先是担任副总统,2000 年就任总统,至今已经连续执政 23 年。根据卢旺达宪法,他至少可以执政到 2034 年。卡加梅治下,卢旺达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社会保障不断增强,不但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普及医保,并且正在为全民解决住房问题。因此,卡加梅总统在民间拥有极高的支持度。
图 7. 在一家旅行社的墙上挂着总统保罗·卡加梅的照片
语言:卢旺达人普遍掌握多种语言,除了本地语言之外,很多人都会说法语、英语和斯瓦西里语。学校里英语和法语都是必修课。因为曾被比利时长期殖民,法语才是卢旺达人的首选外语,所以他们英语发音普遍不标准,具有很强的法语腔。但是他们的表达十分流畅,能够自如地使用较高级的词汇和句型。一旦我们熟悉他们的口音,就能用英语与他们比较顺畅地交流。
媒体、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卢旺达家庭尚未普及电视机,台式电脑更是少见,但是几乎每个成人都有智能手机。当地最流行的手机是中国手机厂商传音在非洲的品牌 Techno,其次是三星。苹果 iPhone 只有少数富人用。货币是卢旺达法郎,汇率为 1160 兑换 1 美元,而且几乎每年都会贬值几个点。在支付方面,现金还是主要的支付方式,其次是手机移动支付。如果只能刷卡的话,在很多地方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ATM 机能找到,但普及度有待提高。本地最流行的手机移动支付品牌是 MoMo,也有一些竞争对手,比如基加利银行推出的 BK。肯尼亚著名的移动支付系统 M-Pesa 在卢旺达也很流行。全国基本覆盖 4G 网络,很多公共场所提供免费 WIFI。据我们亲身尝试,网速不错。
图 8. 基加利街头的移动支付 APP 广告
以上是我对于卢旺达的一些印象,虽然看上去似乎跟主题无关,但其实了解其社会背景,对于理解我下面的主要观点十分必要。当然,因为时间太短,难免有偏见和谬误,希望更了解情况的朋友可以指出。
3. 一步跳进区块链
说实话,在参会之前,我自以为我们所带过去的基于区块链的 ERC-3525 数字票据技术,对于这些印太国家来说可能有点超前了。我想,他们可能还是应该先去普及电子支付吧。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方案获得了热烈的回应。在这次会议期间,我向听众介绍了我们为澳洲央行 CBDC 所开发的数字发票试点项目。一个卢旺达企业家现场举手发言说,这就是我们非洲需要的东西。来自尼日利亚的一个科技 VC 直接要求跟我们建立联系讨论投资意向。西非国家加纳央行的官员问我,ERC-3525 技术能否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互操作的问题?柬埔寨央行科技创新部门的一位代表也邀请我们与他们深入讨论如何在跨境供应链中应用 ERC-3525 技术。凡此种种,使我惊喜之余,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为什么印太国家会对这种前沿技术如此青睐呢?
我跟几位新解释的非洲朋友以及比较了解印太市场情况的新加坡朋友交流了此事,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东南亚和非洲的后发国家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不满足于“补课”,不想重复美国和中国走过的路,而是希望一步到位,直接跳进 3.0 时代,也就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经济。
为什么他们普遍有这样的心态呢?
如果我们把美国首创的、基于POS 机、信用卡、银行间清结算网络和的电子支付体系视为数字金融 1.0,把在中国大放异彩的移动互联网支付体系视为数字金融 2.0,那么可以说印太国家的普遍状态是 1.0 和 2.0 同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如我刚才在介绍卢旺达网络和金融基础设施时所提到,他们很多商店里没有 POS 机,银行卡很不普及,支付主要通过现金。往前一步应该怎么走?很显然,他们不打算把宝贵的资金耗费在给 1.0 “补课”上,因为这些国家大多没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和银行体系,也不想把资金浪费在铺设 POS、ATM 机上,这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虽然中心化移动支付体系,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数字金融 2.0,已经非常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令这些国家心猿意马。
首先,中心化的互联网支付体系天然具有数据垄断的倾向,这个系统的运营中心可以可以随意窥探、使用和控制所有用户的私有数据,从而轻松地获得一个经济体的主要运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印太国家显然不希望一个由外国企业运营的中心化支付系统垄断本国市场。因此,他们普遍都希望扶植本国的中心化支付体系。
其次,山头林立的碎片化互联网支付体系带来巨大的整合摩擦,降低区域合作的效率。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十分活跃。在卢旺达,我遇到的非洲人,不论来自卢旺达、尼日利亚、肯尼亚还是加纳,言必称非洲。因此,他们对于彼此之间支付和金融系统的的互联互通要求非常高。在整个论坛期间,凡是涉及到金融系统互操作性的话题和场次,都是参加人数最多、会场最拥挤、发言最积极、讨论最热烈的,可见他们对此重视程度。但是这几十个国家,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人口上亿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几千万人口的低收入经济体,每个国家搞好几个自己的迷你支付宝,加起来一百几十个支付公司,不但重复浪费,而且每一个都长不大,形不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数字金融的深度发育。除此之外,而数百个碎片化的迷你支付宝,会产生巨大的对账摩擦,对于协作的效率和信任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外,这种灵活高效的中心化支付体系对于金融和数据隐私监管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在发达国家都没有解决,更不用说让印太国家来自主解决了。
图 9. 2022 年非洲的移动支付市场,5.86 亿活跃用户的市场被近 200 家支付公司切成碎片
当然,互联网支付毕竟是方便快捷且相对成熟的技术,因此这些国家对此也还是态度积极的。但是当区块链逐渐展露出其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之后,印太国家确实对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金融体系抱有超越其他地区的热情。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我总结他们看重的区块链优势有四点:
首先,区块链平衡了这些区域在数字经济方面既要协作,又要保护隐私和数据主权的需求。我们知道,在中心化体系中,之所以隐私和数据主权必然被核心平台的运营者掌握,是因为中心化系统将基础设施的运营权与数据的所有权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股脑交给了平台运营者。用户要便利、要网络效应,就得向平台让渡自己的数据主权。对于平台来说,所有监管措施都只能提要求喊口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之有效的技术监管手段。而在区块链中,运营权与数据主权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权是分散在各个节点手中,而数据主权,是由用户通过密码学机制自己掌握的,不存在平台运营方篡夺数据主权的问题。与此同时,区块链上的数据是防篡改的,可以被第三方验证的,因此容易获得信任。信任是协作的基础,因此区块链既能够促进协作,又能够保护数据主权和隐私,达成了一个理想的平衡,特别符合印太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
其次,区块链开放互信的环境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机制,有助于解决不同国家数字金融系统互操作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数字证书和数字资产,而由于区块链内在和信任传递机制,以及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将这些体系整合起来的难度和复杂度比整合传统中心化系统低得多,可以达到极高的自动化程度。在这次论坛期间,我们就向某国央行建议,利用类似 Curve 那样的机制来完成多国货币之间的自动兑换。我们甚至设想了闪电贷在某些场景下的有趣应用。
第三,区块链使得货币编程成为日常工具。由于区块链系统基于密码学的安全模型相对于中心化系统更加简单完备,因此可以做到极高的开放度。在中心化系统里需要层层授权、道道把关的一些操作,在区块链上可以直接放出来给普通用户使用。货币编程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的互联网支付搞了这么久,真正敢于放出来给用户使用的功能,也就是“抢红包”、“群收款”之类的初级应用,还得是平台方慎之又慎才推出来的,用户自己是没有能力对支付进行编程的。而区块链允许任何人通过智能合约对货币和支付进行编程,这种开放度是互联网支付望尘莫及的,也是对印太国家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能力。当听众看到我们展示的 ERC-3525 自动份额计算、自动分账、支付状态刷新 UI、设定支付限额和时间等功能,都感到非常兴奋,希望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对资产和货币流进行更定制化的编程和控制。
第四,区块链可以支持建立新的监管机制。中心化的金融科技系统,由于监管者无法直接从系统层面实施监管,因此所有的监管规则都是某种君子协定,监管手段只能是定点抽查,管中窥豹,不但成本高昂、反应迟缓,而且效果非常差。很多人都抱怨现在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把正派的创新者管得死去活来,真的碰上肆意妄为的巨蠹,却又一筹莫展,无所作为,十足的亲者痛仇者快。而在区块链中,一旦建立起可信的数字身份、数字账户、数字证书系统,监管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代码实施实质性的管控,无论是事前的立法预防、事中的调整应对,还是事后的取证执行,效率相较于今天的监管技术,至少有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因此,在这次论坛中,数字账户和数字证书也成为热门话题。我跟一位尼日利亚 FinTech 专家交流,询问他对于尼日利亚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看法。他说,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意义不在于支付,那些天天抓住支付效率来质疑区块链价值的人格局太小,重点在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普及将促使每一个企业和个人建立数字身份和数字账户,让他们使用数字钱包。这是下一代数字经济和金融监管的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此见解我深以为然。
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对于区块链的兴趣,是有真实的逻辑。相比较而言,像中美这样的大国、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受到用户习惯和现有系统的拖累,对于全面采用区块链,在一段时间内可能确实存在包袱较重、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印太后发国家,反而轻装上阵,迫切希望跨越式发展,跳过 1.0 和 2.0,直接基于区块链构造面向未来的、跨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4. 条件分析
兴趣是真实的,那么能做成吗?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这个市场的条件。
首先,市场对于跨境整合需求强烈,那种单一大市场会反复在中心化系统和区块链系统之间纠结,而跨境需求强烈的地区,对于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就比较明确。这一条印太地区当然符合,尤其是东盟地区、中东阿拉伯国家和非洲,都是政治碎片化、经济一体化的地区,为区块链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其次,数据主权意识较强。如果一个国家甘愿把自己的数据主权交给另一个国家的中心化平台,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使用区块链了。不过随着这几年世界各国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的意识崛起,这样的国家应该是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在非洲的低收入国家,政府也不再愿意接受其数字经济被外国实体所掌控。这也增强了区块链对于这一地区的吸引力。
第三,基础设施达标,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这一点环印度洋国家也基本达标。据了解非洲情况的朋友介绍,在中国的支持之下,过去几年来非洲国家的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现在 80% 以上的成人有手机,将近 6 亿人开设了移动支付账户,具备了上区块链的基本条件。
第四,经济发展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出迫切需求。这一点也符合印太地区的现实情况。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环印度洋越来越成为覆盖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全链条的经济发展活跃地区。另一方面,本地区三十多亿人口以中低收入国家为主,近几年经济发展都开始加速,可能将进入一段贸易和区域合作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周期。这无疑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也有利于区块链在这一区域的发展。
从这四点来看,印太地区都非常有利于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说,这个地区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之内发展成为区块链产业的重要市场,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区块链的发展。
当然,他们也有很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基础设施还显得薄弱,很多贫困人口用不上智能手机,连不上网络。另一个劣势是相关人才极度匮乏,基本没有自己开发相关系统的能力,需要从外部引入。
5. 新加坡的战略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上面的这些分析,有一个机构很早就看到了,那当然就是新加坡金管局。近期新加坡金管局发布了一系列项目和白皮书,很明显就是针对跨国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去的,主要有三个计划:
第一个是 Project Guardian,跨境的数字资产网络,是一个由多个区块链与传统中心化网络共同组成而成的数字资产网络,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设施。
第二个是 Project Orchid,就是 Purpose Bound Money,可编程的数字货币。这个技术我这几天介绍了两次了,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技术。MAS 推这个 PBM 主要是在保持货币的若干重要属性的前提下,能够为货币支付的监管提供一个新的技术框架。
第三个是 Project Savanah 等数字证书项目,其目的是对用户主体的身份、账户、资格、交易记录等进行可靠的表达和确认。
后面两个项目其实都是解决监管问题。其实产业区块链长期做不起来,并不是如很多人所说,限制太多、没有炒作空间、没有投机性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两个:账户没有上链,资金没有上链。一旦这两个问题解决,各种企业和个人都会蜂拥而至。而要让政府放心引导企业和个人上链,让传统机构放心地把资产、资金和业务搬到链上,就必须先解决可监管性的问题。因为在现代主流经济中,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这都是绕不过去的需求,也可以说是 crypto 基础设施与产业区块链的最大差别。如果 MAS 的这两个计划能够推进,一方面建立对账户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建立对钱的管理能力,基本上就把产业区块链短板给补上了,实现账户上链和资金上链也就有希望了。
MAS 的这一整套计划,显然不是给自己设计的。新加坡就 600 万人口,而这套计划的规模和尺度,是以十亿人口为单位的。我认为,新加坡这是吸取了过去将近十年产业区块链屡战屡败的教训,牵头为印太地区制定的一个有步骤、有条理、有结构的区块链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我不禁想到,如果 2019 年中国借着政策东风能够推行类似的战略,由政府主导有序建设基础设施、账户系统、可编程货币和监管技术的框架,可能现在中国的产业区块链应用也已经初具规模了,能够向外输出了。类似互联网、产业区块链这种级别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战略和扶植对于早期体系的建设还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我们回顾互联网早期的发展历史就会明白,市场机制在寻找创新方向方面更加有效,但是一旦创新方向确立,恰当的政府战略和产业政策是能够加速产业发展的。
当然我也不是说 MAS 这次就一定能成功,毕竟要让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即使基础设施搭建好,市场流动性要逐渐建立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但我觉得 MAS 找到了正确的路线和需求市场,确实有可能比较快地建立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市场之间的价值闭环和反馈回路,从而引领这个产业通过快速迭代实现高速发展,领先全球其他地区。
我跟很多新加坡朋友交流,了解到新加坡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未来数字经济世界的中心。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的实体经济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但是在数字经济当中,新加坡的物理空间将不再成为限制,而是有机会成为全球性数字经济的大国,这是新加坡的雄心。
有确凿的需求存在,又有新加坡来牵头,我现在相信印太地区将成为区块链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了。这个市场应该能为致力于用区块链创造真正经济价值的业内同道们带来难得的机会。
Scan QR code with WeChat